贵州江口街头的“阿甘”:便利店的烟火与初心

七月的晚风裹着江口街头的烟火气,甘维便利店的玻璃门在暮色中映出暖黄的光。李娅丽正踮脚给货架补棒棒糖,门“叮”地一响,穿藏青色工装的快递员小哥熟络地打招呼:“甘总,来包纸巾,还是老位置取烟吗?”甘维笑着从卷烟专柜抽出顾客常买的品牌,指尖划过“黔彩”标识,仿佛又触碰到十年前那个攥着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清晨。

从粉面馆到便利店:一句玩笑话的转机

2015年春,甘维蹲在自家粉面馆的灶台前揉面,听着妻子李娅丽擦桌子时的嘀咕:“对面办公楼的小张又说买烟要跑两条街,要是咱这有个便利店多好。”面团在掌心越捏越紧,他忽然想起大学毕业那年,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的操场上,自己和李娅丽聊起《阿甘正传》时说的话:“阿甘没想着赢,只是不停地跑,或许我们也该试试。”

说干就干。夫妻俩揣着攒下的五万元,跑遍江口县城的街巷,在老邮电局旧址前,甘维注意到这里清晨有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正午有政务大楼的上班族,傍晚有散步的老人——缺的正是一个能递上烟水、接住家长叮嘱的便民站。“就这儿了。”他连夜画下店铺平面图,卷烟专柜被特意规划在收银台右侧——那是客户经理后来夸他“有商业嗅觉”的黄金位置。

图为:甘维整理货架

当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成功办理时,李娅丽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写下:“阿甘便利店,甘维的‘甘’,阿甘的‘甘’。”

卷烟柜台上的“笨拙哲学”

开业第一个月,甘维对着空荡荡的卷烟专柜发愣。20种卷烟摆得像积木,顾客进来转两圈就走。江口县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带着POS机上门:“甘哥,卷烟要按价格带分区,新品得放在显眼处,您尝尝这‘贵烟’的口感,给老顾客推荐时更有底。”那晚,甘维在账本背面画下第一份卷烟陈列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常客款”“旅游款”“节日礼盒款”,从此养成了记“卷烟日记”的习惯:张教师每周五下午三点买软“遵义”,说“要配着绿茶抽”;新品到货前,他总要先品吸,在笔记本上记下“焦香浓郁,后味带甜”之类的口感。

加入黔彩合作终端后,便利店的卷烟专柜换上了统一的陈列架,扫码系统实时更新库存。甘维发现,把本地特色卷烟和旅游手册摆在一起,游客总会多停留几分钟。有次北京游客买了“贵烟·跨越”,他顺口说起“这烟的陈皮香就像咱们梵净山的云雾,清清爽爽”,游客笑着又带走两条。

深夜亮灯的“抗疫灯塔”

2020年的寒夜里,江口县城空无一人,甘维便利店的灯光却亮到凌晨三点。玻璃门上贴着“防疫物资供应点”,李娅丽正在给最后一箱方便面封箱,甘维蹲在库房的简易床前啃馒头,手机里是大家发来的物资需求清单。从大年初三开始,夫妻俩轮流守店,给防疫卡点送泡面、矿泉水,给隔离在家的老人送米送药。有次凌晨两点,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来买烟,看着货架上整齐的货品,感叹:“你们这灯亮着,我们心里就踏实。”

那段时间,卷烟销售也遇到困难。甘维发现,值班人员常买中低端卷烟,便特意在收银台旁设了“抗疫暖心包”,买烟送口罩或纸巾。客户经理远程指导他线上接单,电话配送,“无接触销售”让便利店在疫情期间营业额保持了七成。

小店铺的“大情怀”

便利店的角落,藏着甘维的“秘密基地”:货架上有给留守儿童的作业本,有老人的药品清单。每年中考,店门口会支起“爱心送水站”。2018年洪灾,他带着零售客户突击队,背着卷烟和方便面徒步走进受灾村庄。

图为:甘维组织参与爱心送考

作为诚信互助小组组长,甘维总说:“烟草公司帮咱们把店开好,咱们也得带着大家一起走。”他教会组员用云POS系统管理库存,带着他们给福利院送年货,把卷烟陈列技巧编成顺口溜:“价签对齐像排队,新品旧品分南北,旅游卷烟放C位,顾客看了不迷路。”

暮色渐深,便利店的LED屏亮起“阿甘便利店,温暖不打烊”。甘维擦着卷烟专柜的玻璃,看着货架上的品牌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忽然想起电影里阿甘说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而他的“巧克力”,是柜台前顾客的笑脸,是疫情期间那盏未灭的灯,是每次送考时孩子们接过水的那句“谢谢”。

从最初的20平米小店到两家分店,甘维夫妇始终记得店名的深意——不是要成为传奇,而是像阿甘一样,带着真诚与坚持,在生活的交织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正如玻璃门上那行小字:“这里不卖遗憾,只售温暖与希望。”(田扬)

责任编辑:赵家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