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持续高温炙烤下,人们纷纷寻觅清凉之所。每年此时,赤水市葫市镇的天鹅堡社区与天岛湖社区却透着沁人凉意,一场特殊的“迁徙”也如期上演——数以万计的避暑游客如候鸟般齐聚这片清凉之地。他们不仅为逃离都市酷暑而来,更带着“主人翁”的热忱融入社区,在青山绿水间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的鲜活图景。
清晨的天鹅堡社区活动室内,76岁的重庆旅居游客廖运美正和志趣相投的“乐友搭子”们排练新曲。作为多支文艺队伍的“领头雁”,她常常四处奔走协调排练场地、对接演出事宜,精神矍铄的身影里,指挥手势精准有力。“不光要演奏得好听,更要把大家的心聚起来。”她笑着说。
排练间隙,廖运美总会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期居民反映的琐事:“小区内公共座椅有损坏”“健身器材螺丝松了”……这些看似细碎的诉求经她梳理后,总能及时传递给社区,不少问题当天就能得到回应。
廖运美的家中有一方被鲜花绿植铺满的小院,藤蔓沿着院墙肆意攀爬,四季轮转间总有芬芳萦绕。这里成了她和姐妹们的欢乐小天地——大家时常聚在此处,一边敲响欢快的非洲鼓,一边琢磨着如何丰富社群活动,还常常义务参与社区演出。“不自觉地就想做点事,已经成习惯了。”这是廖运美常挂在嘴边的话。
九年前第一次来天鹅堡避暑时,她就被这里的山水吸引,更被社区里“事有人管、难有人帮”的氛围打动。后来在此置业定居,她主动请缨参与社区治理,如今已是串联起几十个社群组织的“粘合剂”,也成为了天鹅堡社区第七组的居民小组长。从协调文艺演出场地到调解邻里因噪音引发的小摩擦,再到收集避暑游客对社区建设的建议,她的脚步遍布社区每个角落。
与天鹅堡相隔不远的天岛湖社区,69岁的泸州旅居游客卿先群正沿着湖边步道巡查。这位挎着简易帆布包、步伐轻盈的居民小组长,包里常年装着三样东西:民情记录本、各类宣传册、小喇叭。“老李家孩子说路边有两盏灯不亮,我得去看看修好了没。”她边走边念叨。每天她都会沿着负责区域多次巡查,发现安全隐患便及时上报社区。“社区是大家的家,少了谁都不行。”
卿先群的记事本里藏着不少“暖心故事”:有游客反映小区缺少儿童游乐设施,她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整理出详细的需求清单,与社区干部一起对接施工方,不久后崭新的组合滑梯就出现在了小区空地上;哪家有大事小事,只要需要她,她总会第一时间到场搭把手;看到年轻人低头玩手机,她会主动凑上前递上反诈手册,用身边的真实案例科普防范知识……前不久,她在一栋居民楼外围发现马蜂窝,立刻联系社区协调专业人士处理,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天鹅堡和天岛湖社区,像廖运美、卿先群这样的“治理参与者”还有许多。他们中有退休干部、企业职员,也有文艺爱好者、技术工人,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凝聚成一支特殊的自治队伍。每到避暑季,这支队伍便忙碌起来:穿着红马甲在景区维持秩序,在“村迪”现场协调后勤,在矛盾调解室里耐心劝说,在森林防火卡点宣传政策……他们用“和事佬”的巧劲、“服务员”的热心,让社区从“各自为营”变成“守望相助”。
“以前总觉得社区治理是干部的事,现在在这些热心人的带动下,我明白了我们这些‘候鸟’也是这里的一分子。”来自成都的避暑游客王大爷是名老党员,受此感召,他也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公益事业。在他看来,这里的清凉不仅来自山水,更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动。
群山环抱中,晨雾与湖的波光交相辉映。曾经的“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在“一体两翼”的社区治理格局下,一股“治理暖流”正沿着山间步道缓缓流淌,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感悄悄写在每个旅居游客的笑脸上。(王亚)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 信 姚 腾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