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近20个小时预警让数万人从容转移,“超水位预判”预留2小时富余转移窗口;万人救援队与满状态物资前置“抢跑”洪水;“三个一遍”动态清零,对74名滞留者紧急转移……洪水退去,从江以120小时恢复“四通”的惊人速度,让美丽小城极速“归来”。
今年6月,从江县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6·24”“6·28”洪灾造成96小时内两度洪峰过境。洪水漫过警戒水位7.5米的刻度线时,从江县城1.63平方公里沦为汪洋,却未带走一条生命。
是什么,让从江县在特大洪水的极限考验中,交出“零伤亡”“快恢复”的满级答卷?
孖温大桥项目施工钢栈桥垮塌现场
一场特大洪灾中的临危不乱
6月24日9时30分,距离从江县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已过去10个小时,县应急调度中心的紧张气氛持续了10个小时。
实时雨情图上,沿线3个站点的水位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各哨点监测数据不断跳动;调度中心里,洪峰到达时间、水位持续更新,水情千变万化。
此时,从江县委书记侯美彪、县长郭建强已交替指挥超10小时。为求精准、掌握主动,两人交替指挥并到防线查看水位,通过“人防 技防”结合,在提前安排的观察哨点反复查看、会商。
9时45分,黔东南州水文局发来预警:洪峰将于18时到达,流量达11050立方米每秒,预测超警戒水位5米。
10时30分,调度中心的贵州省水旱防御调度指挥系统屏幕上,云层指示点密密麻麻。
“报告指挥长、书记,建议将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请指示!”
“好,立即启动,按超警戒水位8米撤人!”
指令发出,信息全网发布,乡镇、村广播响起警报。县城五个洪区及下江、停洞2个乡镇的应急力量进入战斗状态。
5分钟后,丙梅街道三角井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昌芬拿起喇叭:“大家不要拿东西了,按演练方案快撤离!”社区干部按既定点位,挨家挨户查人数,带群众沿指示牌奔向临时安置点。
几乎同时,贯洞镇八洛村,63岁的余银珠看着自家一楼家具家电搬空后,抓过换洗衣物塞进布包往外跑。
“水位涨得凶,别搬东西了,快撤人。”八洛村村党支部书记赖同先喊话时,干部们已帮群众搬了十多个小时物资。
从江应急管理局局长潘祖鹏的笔记本上,撤离数据不断更新。
15时28分,指挥中心大屏数字定格:33122。洪峰抵境前4小时,洪区内全部人员撤离完毕。
“多亏凌晨4个小时的充分准备……”满脸泥污的消防员吴昌洪瘫在街边,双手仍在发抖。
18时,余银珠被安置到村委会议室,桌上已摆好矿泉水、盒饭和方便面,热气与饭香驱散了湿冷。
作为首次洪峰重灾区,县城区1号防洪区在二次洪灾中展现防御跃升。6月28日,武警官兵、党员先锋突击队和社区群众组成的联合抢险队,冒雨6小时用2万个沙袋筑起“堤坝”,将洪水挡在城区外。
当洪峰以超警戒水位7.5米过境,人们才惊觉:一套经百场演练打磨的“从江战法”,在惊涛骇浪中托起了生命方舟。
工作人员设置警戒并进行值守。
一套防汛机制的千锤百炼
预则立,不预则废。
郭建强站在挂满防汛地图的指挥室,指尖划过都柳江曲线:“这条河每年都会发怒,我们得摸索规律,把功课做在前头。”
2022年起,从江县加强防汛应急演练。2023年5月19日,黔东南州2023年防洪抢险应急演练在从江开展——这是从江主动承办的“魔鬼考场”。
屏幕上虚拟洪水超警戒水位5米时,应急管理局局长突然设问:“独居聋哑老人拒转移怎么办?”一场2小时的推演随即展开。
这样的推演成了常态:物资人员前置、干部下沉、“211”叫应、“三个一遍”“四早”“五快”等机制如何完善,危险区人员转移“谁负责、转移谁、何时转、往哪转、怎么转”……反复推敲中,预案体系渐全,职责愈清。
从乡到村,从应急部门到群众参与,最终催生出科学防汛救灾机制:
“1 5 2”科学作战体系:1个县级防汛救灾总指挥部;县城划5个洪区,专列下江、停洞2个重灾镇;
应急指挥五级调度:省级统筹、州级督导、县级推进、乡级执行、村级落实;
避险转移“三个一遍”:社区干部挨家动员、洪区干部拉网排查、公安消防逐楼清查;
转移路线“五明确”:明确责任人、对象、时间、地点、方式;
安置群众“四个一批”:投亲靠友、宾馆酒店、应急避险点、学校机关会议室各安置一批;
“四个时限恢复”攻坚:72小时抢通主干道,80小时恢复供电,90小时恢复通讯,120小时恢复供水。
每一环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每年5月底的全县大规模防汛演练,成了救灾前的热身。“这个时间,刚好在实战前再抠细节。”郭建强说。
从江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建强到现场进行处置。
科学闭环的防汛体系在撤离中爆发能量:指挥部指令下达10分钟,下江镇冲锋舟就位;赖同先能报出某户存栏猪崽数量;通讯、电力、交通、消防等部门前置力量待命……
更早前,4月18日入汛后,39台挖掘机蹲守险路隘口;乡镇、村级消防站的应急物资整齐摆放;通讯薄弱的加鸠乡,基站蓄电池到位,可支撑48小时。
八洛村68岁的吴文军在都柳江边住了几十年,亲历1996年、2000年和2025年洪水,感慨:“以前没条件,一场洪水啥都没了。这次干部提前让撤离,家具搬去亲戚家,家被淹但损失小。”
一座美丽小城的极速焕新
终止防汛应急响应与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无缝对接,“四个时限恢复”基础保障攻坚战提出硬核要求。
6月25日破晓,1.4公里主干道上,从江县综合执法局局长吴永峰带着12台铲车、150名清淤队员来到淤泥最深达1米的路段。两天半极限作业中,磨爆15个轮胎。
淤泥战场上,多方力量汇聚:乡镇互援,乡村支援县城;应急、公安、武警、消防、住建、卫健、供电、通讯及黎平、锦屏等救援队伍投入1.52万人次、机械设备458台(辆);全县149个村组织8000余人次,自带干粮装备参与清淤;爱心企业带机械人员支援,商铺店主、群众为一线送水送饭。
洪水退去后,从江重生速度惊人:72小时路面全通,80小时恢复供电,90小时恢复通讯,120小时恢复供水。8月8日,最后一笔救助资金精准汇入受灾群众账户,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获阶段性胜利。
但对吴永峰而言,攻坚战才开始:清淤后,他手机常发烫——白天协调重建施工,深夜核验进度报表。
灾情发生后,中央和省应急厅调拨物资7572件(套),省财政厅、应急厅下拨救灾资金1.6亿元。从江县围绕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谋划灾后重建项目清单。
如今,市政管网淌着清水,百香果运输车驶上国道,杨秀花家被毁的2亩稻田里,玉米已长十厘米高……美丽小城重现生机。
“零伤亡不是终点。”潘祖鹏指着电子屏上40条县管以上河流脉络说,“线路长、坡度大、汇流快、链式反应强,是必须直面的地理考题。极端天气渐频,对我们的应急系统要求更高,洪水退了,但我们不能停。”
“这套防汛体系,以人员零伤亡为第一目标,以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财产损失为第二目标,当二者冲突时,优先保障第一目标。”侯美彪说,“防汛不是应急之战,而是治理之考,体系将雨前、雨中、雨后一贯到底,精密咬合,形成完整闭合链条,才在洪水中临危不乱。”
这场“零伤亡”“快恢复”的奇迹背后,是机制跑赢了洪水,是以重于泰山的责任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海南 余光燕 李丽
编辑 李娟
二审 施昱凌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