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梅林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的源起地。人民画报 郭莎莎 摄
中国网8月10日讯(记者 魏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形容年轻人和乡村的关系时,人们下意识会想到的是“逃离”二字。然而,日前记者在跟随“活力调研中国行”采访团深入探访浙江乡村时,却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含量”严重超标。能让年轻人扎堆儿入住,浙江的乡村做对了什么?
将“社区”作为方法 吸引青年共创乡村未来
初见陈鹏程时,他正穿着围裙不疾不徐地做馒头,而几年前,他还是一名在设计院熬夜画图纸的“打工人”。经过多地考察调研后,今年5月,陈鹏程最终选择来到“千万工程”的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入住村里的Q*Space青年社区,经营一家名为“光合作用社”的非遗工坊,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创客。
乡村创客陈鹏程。人民画报 郭莎莎 摄
2023年8月,梅林村启动“大梅林共富联合体”,就“如何进一步发挥青年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中坚力量”给出答案——以“青年乡创”作为总基调,将“社区”作为方法,通过共居、共创、共学与共建,形成一个以创新实践为底色的数字青年未来村,并将其作为桥梁,使得青年们成为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乡村实践中的重要力量。
“这里的房租和店铺装修费用都有政策优惠,店面房租在外面要花费十来万,在这边只要一半就可以,会让我的压力减轻很多。”陈鹏程对记者说。自2024年3月运营以来,已有超过1000人申请入住Q*Space青年社区,目前有300多人正式入住。其中,有17%的成员计划在这里住满一年。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告诉记者,“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五百元就可以住在这里。”
梅林村24小时乡村书房。人民画报 郭莎莎 摄
作为一个配套齐全的社区综合体,Q*Space青年社区不仅有住宿区、共享办公室、共享厨房,还配备了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健康服务站等设施场所。“无寻处”陶艺手作体验工作室主理人王珠告诉记者,自己是“拎包入住”。“我在一楼工作,住在二楼,”对于喜好独自专注做手作的她来说,一直期望住所与工作空间相隔不远,又各自独立,没有想到在城市中无法寻得的“梦中情屋”,原来就在“大梅林”。
Q*Space青年社区一角。人民画报 郭莎莎 摄
允许万物自由生长 乡村创客活力涌动
在入住过Q*Space青年社区的成员中,3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7%有海外留学经历,就职企业不乏微软、谷歌、字节、腾讯等知名公司。过去一年,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青年们围绕行业经验干货分享、人生与职业规划探索、人工智能与乡村研究、电商出海实践等丰富多彩的主题,自发举办了356场有趣活动、65个共学项目、46次跨行业经验分享,更催生出7个共创项目,成功构建起一个活力涌动、创新迭出的青年成长平台。
乡村创客陈鹏程制做的非遗馒头。人民画报 郭莎莎 摄
乡村不但激活年轻人的自主性,也重塑大家对生活的感知力,激发人与人之间彼此链接的朴素愿望。在频繁友好的互动中,社区青年间形成了“技能交易”的互助氛围。“比如开一家店,正常可能需要招聘运营、设计等不同工种,而这边的青年本身就拥有不同技能,大家就可以形成互助,以技能换技能。”社区青年小梁为陈鹏程制作面食海报,他也会教对方做馒头的手艺。
今天大家跟着“无处寻”的王珠学陶艺,明天“千万 ”咖啡的二小姐手把手教小伙伴们冲咖啡,经营小酒馆的倪冠军则就调酒技术展开教学。而更多时候,大家伙会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能将各自经营的店铺运营得更好。
“无寻处”陶艺手作体验工作室主理人王珠制作陶艺。人民画报 郭莎莎 摄
在这种允许万物自由生长的环境中,AI创业者小V和她的团队发起名为 Soultie的AI数字人项目,研究解决空巢老人的陪伴问题;留学归国的小E和社区内部分别有旅游管理背景和海外广告投放背景的两位小伙伴,共同发起面向外国游客的来华深度游定制线路推广项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梅林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初也是因为上海的知青人才来到梅林,才为我们今天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杨燕江说,“如今,全国各地的青年带着先进的理念相聚于此,我们会帮助他们把适合梅林的项目落地。未来,通过各地特色的融合,相信这些创新项目会让梅林的发展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编审:王月博【责任编辑:吴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