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记者 吉文磊) 湖州一家银行的大厅内,一块实时更新的“碳中和大屏”格外醒目。大屏左侧滚动着光伏、储能、绿色建筑项目的融资余额;右侧则用跳动的蓝绿曲线显示这些项目累计减排量——每一吨二氧化碳都被折算成“碳资产”。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7年至2024年,湖州绿色信贷余额年均增速超40%,占全部贷款比重由11%提升至超33%,其绿色贷款不良率仅0.14%,信贷资产质量稳居全省首位。
“将生态资源这一宝贵财富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经济价值,金融绝非配角。”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潘春晖说,多年来,湖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解决“绿色融资主体认定难”的问题。
认定为何难?“因为认定的标准不统一。”潘春晖解释,早些年,不少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信贷指引等认定文件之间存在差异,导致金融机构和地方产业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各唱各调”,企业申请时常“摸不着头脑”。
从制度创新入手,打破改革堵点,这是湖州解决难题的思路。2018年,当地推出国内首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为企业打造精准“绿色画像”。具体而言,就是分析企业的碳效表现、亩均效益等55项指标,帮助全市2.3万家企业贴上“绿色标签”。此外,当地还推动20家银行将评价结果纳入信贷流程,让企业“绿色表现”直接挂钩融资支持。
绿色金融改革帮助了不少绿色环保企业,浙江明境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企业“危险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启动,计划建成年处理9万吨危废的基地,而在项目推进的关键阶段,资金成了“拦路虎”。“前期投入占用了不少流动资金,当时也没有合适的抵押物,我们很着急。”企业负责人吴健回忆说。
就在企业一筹莫展之时,湖州银行通过ESG评价为项目授信1.4亿元,精准解决了设备采购、基地建设的资金难题。2024年3月,项目通过环保验收。吴健感慨:“如果说技术是环保事业的硬脊梁,那金融就是让脊梁挺起来的血脉。”
如同其他领域的金融改革,推进绿色金融改革,金融机构既把控资金“闸门”,又把绿色标准翻译成市场语言。为不断拓宽应用场景,近几年,湖州金融机构持续创新。
以湖州银行为例,在走访全市92个乡镇、园区后,该行把企业与民生需求拆解成“绿色 乡村振兴”“绿色 能源”等六大场景、二十余条细分产业链。如今,“绿色园区贷”已累计向多个园区授信超50亿元,光伏贷支持约500MW分布式光伏并网,绿色小微快贷单户最高300万元且最快1天到账,排污权、用能权、碳配额还能质押融资。“过去拼抵押物,现在拼的是‘含绿量’。”湖州银行行长谢耀霆的这句心里话,道出了绿色金融带来的融资逻辑变革。
数字赋能让绿色金融跑得更快更稳。湖州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成为集数据管理、ESG风险预警、信贷碳账户于一体的“绿色大脑”。在平台的加持下,绿色信贷办贷时间平均缩短3天,企业“漂绿”“洗绿”无所遁形。谢耀霆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系统大屏,“过去是客户经理跑企业,现在是数据先跑路,风险先显形。”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每一笔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都化作守护绿水青山的有力武器。”潘春晖表示,接下来,湖州会继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政策框架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细则进一步细化,推动创新金融模式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