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英:和380人一起用爱心照亮高原孩子成长

高玲英的手机相册里,满是丹巴希望小学和直亥希望小学孩子们的照片,这些照片比他们家长的还要多。

于杭州而言,这两所学校均在两千公里之外。丹巴希望小学,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核桃坪;直亥希望小学,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村,此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早些年去直亥村得开车翻过拉脊山,当地人说,这里从前是“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16年过去了,这里对高玲英来说,是不用看地图就能找到的家。

这两所学校对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却让高玲英组织的杭州耕读缘爱心公益助学团队里380个“爸爸”“妈妈”心生牵挂。截至2024年底,这个爱心公益助学团队已帮助困难家庭孩子3373人次。高玲英为每个孩子建立的入学档案叠放在一处时,近乎有1米高。

今年是高玲英助学的第17年,也是爱心照亮高原孩子成长的第17年。今年6月,高玲英获评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荣誉称号。

我一直有一个老师梦

一直成绩优异的高玲英说她从小就想当老师,原想着初中毕业考师范学校,但因为生病,升入一所重点高中。

“没考上师范,对我打击挺大的,但我没有放弃当老师的梦想。”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九堡一所小学当代课教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为代课老师工作不稳定,高玲英考入当地一家报社。离开学校时,“我们班的三十多个孩子都跑出来送我,一直送到村口。我不敢回头,一直在掉眼泪。”

忙忙碌碌,成家立业,心中那个“老师梦”一直都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1年,高玲英创建了耕读缘培训学校。

2003年暑假,高玲英和儿子去云南旅行,偶遇了一个瑞典小伙,交谈中得知,他在云南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高玲英一下子好奇起来,询问了创办希望小学的故事,并问了最关键的问题:办一所希望小学要多少钱?答案是38万元左右。

高玲英当时刚刚创业,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她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个数字。

2008年汶川地震后,看到地震灾区的样貌,她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2009年春节一过,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高玲英直奔核桃坪。从这里开始,17年高原助学路开启。

越是无人知晓的地方,越是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高玲英回忆,第一次去丹巴,就被当地的道路给吓怕了。400多公里的路走了11个小时。“我当时准备了40万元,是我全部的积蓄,我想在这儿援建学校,建起来也会很快,但是我也在问自己,能不能保证我自己每年都能来?心里其实也是有摇摆的。”但是,当她看到原来的校舍被地震震得都是裂缝,看到四个年级的孩子们挤在两间活动板房里上课,就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重建一个学校。

希望小学很快在核桃坪落成,但随后高玲英就发现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学,于是她又设法结对帮扶藏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后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于是高玲英又组建了耕读缘爱心公益助学团队,与更多的孩子结成帮扶关系。

第一次见到许方燕时,高玲英被她冰凉的断臂肉球惊到了。许方燕年幼时,母亲因车祸跌入东谷河去世,没人照顾的她在4岁时双臂被高压电击中,从此失去了半截手臂。没有妈妈的小方燕,见到高玲英时,怯怯地叫她一声“月光妈妈”。

“因为我的网名叫月光倾城,很多朋友便叫我月光,与这些朋友一起去藏区做公益时,被孩子们听到了,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叫我‘月光妈妈’。”

爱是可以感染的,也是可以传递的。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高玲英的父亲跟她说,他也想建一所希望小学,于是高玲英带着父辈的期盼,再次深入青海。

当时,直亥村作为贵南县最大的牧区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孩子们的玩具也仅仅是石头,上学要去40公里外的过马营镇。

于是,高玲英在贵南县教育局的建议下,决定在直亥村建一所希望小学。很多人问高玲英,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高玲英总是回答:“这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整个耕读缘爱心公益助学团队的功劳。”

高玲英介绍,耕读缘爱心团队目前有380名志愿者,既有干部、教师,也有工人、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终凝聚成这支播撒希望的助学队伍。截至2024年底,耕读缘爱心公益助学团队累计捐助助学款427.8万余元,以及价值143.6万元的各类物资。

很多志愿者甚至都没有见过高玲英,但他们相信,这个钱交给高玲英,她一定会送到孩子们手中——因为她做事细致,每一次爱心家庭给结对孩子寄物品的快递单号也会贴在记账本上。

从第一次踏上直亥村这片土地到援建希望小学,再到青海省政府投资2000万元建成寄宿制小学。如今,直亥村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孩子辍学率是零。贵南县教育局副局长花旦公保感慨:“耕读缘团队让直亥村的孩子们从‘要我上学’变成了‘我要上学’,如今,直亥村村民送子女入校接受教育的意愿大幅度提高了,2020年落成的新校区是青海省最大的村级学校。这一切,都源于十多年前的那个善举。”

高玲英的先生袁明华热爱植物,他曾找遍了全世界2000岁以上的银杏树。但他说,陪着一个小孩成长,比找古树更难,“有那么多的人去帮助、激励孩子,让他们成长成才。我们在奔向他们,他们在奔向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像漩涡一样旋到一个中心点,那就是最值得崇敬的人间真情。”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播撒理想

采访高玲英这天,直亥村刚刚发来高考成绩,高玲英的眼角里尽是母亲般的笑意,她说:“这次高考的前3名,都是耕读缘爱心公益人士关心最多的孩子。”

2014年,高玲英第一次见到宗吉时,她正读初三——当时,在直亥村,能读到初三的女孩并不多见。她回忆,第一次去她家,看到屋子是砖房外搭建的一间斜顶屋,就想要资助这个女孩。

2017年,宗吉高考考了531分。这个分数当年可以报考中央民族大学了。但宗吉有自己的想法:“中央民族大学没有师范专业,我如果去北京就当不了老师。我非常希望当一个老师,因为我从‘月光妈妈’身上看到了一个老师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

今年,宗吉从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贵南县,通过正式编制招考,成为家乡的一位教师。

2024年8月,作家袁敏采写14年的《月光妈妈》正式出版,人们才知道“月光妈妈”的故事。

袁敏说:“‘月光妈妈’援建希望小学或者捐钱,不是剪个彩拍个手就走了。她知道每个孩子的名字、身高、鞋码,她要给孩子们买过冬的羽绒服和棉鞋。那么大的牧场,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的家可能隔着五六十公里,她都能找到。这种琐碎,一般人是做不到,也想像不到的。”

《月光妈妈》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自己在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社会不仅仅是个名词,而是个动词,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爱,一个集体通过对他人的帮助,使得共同生活变得有意义。他说,这是“月光妈妈”形成的力量。

“从心出发,爱就有了丈量世界的力量。”这是高玲英的朴素心声,这份力量,正化作千万双奔向未来的脚印,在希望的田野上快乐奔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