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评】这个暑期“补习班”,为啥一开就是十多年?

来贵州避暑却教上了英语,而且不是心血来潮,一教就是十多年。

2011年,重庆退休教授刘晓生携家人到遵义桐梓避暑,偶然发现当地孩子英语发音欠佳,便在社区办起了免费的英语辅导班。从那以后,每年一到暑假,他都会来到桐梓,为海校街道水井社区的孩子们上课。

没有教室,课堂就设在走廊上,没有桌子板凳和黑板,村民们便凑钱添置;随着学生人数增多,有村民让出自家的院坝用作上课的场所,“坝坝英语”课堂由此而来。从零星几个孩子围坐桌前、到走廊上课、再到露天“坝坝课堂”,琅琅书声越来越响。附近村民纷纷把孩子送来补习英语,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20人。一周要上六天课、每天上课4小时;比起退休前,教学强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年夏天,刘晓生再次奔赴桐梓为当地孩子授课。他说,“一想到这些孩子们还想学,你就得认真地干下去;干到什么时候,真不知道”“我能影响这些孩子,影响他们的家长,能干一天算一天。”尽管年事已高,但只要身体允许,夏天的“桐梓之约”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从避暑游客变成坝坝英语老师,从三尺讲台到农家院坝,十几年如一日倾囊相授,我们看到一个年逾古稀的长者对晚辈无私的关怀帮助,由衷钦佩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老园丁的赤诚初心。在社区院坝,老先生收获凉爽,学生们收获知识,缘分在这样的互动中完成了闭环。

知识从来不是冰冷的词汇,能在传播中带着温度。孩子们亲切称呼他为“刘爷爷”;这个昵称,发自肺腑,流露出乡亲们对亲人一样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善心、善举,彰显人性的光辉。在“坝坝课堂”上,学生们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成长、懂得了感恩,像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在悄悄生根发芽。

文字/李海钦

视频/陈久菊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