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叶美:让科研种子扎根教育原野

魏叶美。周韬 摄

□芮天舒祁绩

她是学生口中“严谨又温柔的魏老师”,也是同事眼中斩获国家课题和省部级科研大奖的青年学者。她,就是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魏叶美。

她凭借着“慢慢来、不放弃、不问其他”的态度,把科研做在教学实践中。

以调查研究攀登教育治理之峰

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魏叶美受导师影响,对“教师参与学校治理”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研究兴趣。进入南京晓庄学院后,她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撰写的《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分析》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今年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师参与学校治理:中小学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做社科理论研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魏叶美做了大量扎实的实地调研工作。

她给来自全国的800余位教师发放问卷,调研他们是否有机会给学校提建议、提了之后是否被采纳;也与校长、学校中层以及普通教师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继而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数学建模,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学校可以设置‘金点子’制度,推出学校管理专项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在魏叶美眼中,研究就像在给学校和老师搭一座“沟通的桥”,促进大家同心协力把教育这件事做得更好。

用学术传承照亮学生科研之路

魏叶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奖状——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二等奖。这是她指导本科生团队完成课题《“如何留得住”:乡村定向教师组织承诺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获得的荣誉。

时间回到2020年,她所教的不少学生是毕业后要去乡村学校任教的“定向师范生”。当时,她鼓励他们从自己实际出发,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探究如何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乡村教师。

她传授经验,提升学生抗压力。从学院初赛到走上决赛场,一路的过程如同“过关斩将”。“我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告诉学生们要把压力视为成长的机遇,让他们明白解决问题比焦虑更重要,逐渐学会分解压力。”

她悉心指导,增强内容表现力。“大家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让好内容支撑好观点。”魏叶美给学生支招,让他们联系已在乡村学校任教的学长学姐进行访谈,在研究中展现定向师范生奔赴最需要的地方履约任教的感人事迹。

“科研不是教授的专利,学生才是未来科研事业的生力军。”在魏叶美看来,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的科研种子,远比在比赛中获奖重要。她传授的经验与方法,将陪伴着这些学生,扎根乡野沃土,绽放教育芳华。

将科研能量化为社会服务动能

“学者不能只做象牙塔里的思考者,更要成为服务社会的热心人。”近年来,魏叶美积极将科研能量转化为社会服务动能。

她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担任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博士智库”项目导师,为一线教师破解科研转型中的诸多症结。她还参与盱眙县旧铺中心小学教育发展的工作,参与指导其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老师们在思政课程创新上投入了很大精力,我给他们提出的建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魏叶美解释,“教教材”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记忆概念;而“用教材教”则是以教材中的“规则”等核心知识点为起点,跳出课本局限,引导学生从身边场景,如校园秩序、社区生活中发现规则的存在,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从而让道德和法治认知扎根于生活土壤。

做好研究、写好论文、教好学生,在南京晓庄学院任教进入第六个年头的魏叶美初心不改,“我愿继续做一名用心的教育工作者,以专业和热忱对待需要我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