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炎热夏季,避暑之城贵阳为全国打开了一扇绿色的窗户。满眼是绿的爽爽贵州,赢得游客频频点赞。游客不仅能在森林氧吧深呼吸、在喀斯特溶洞探秘,还可以在矿泉水上漂流、在山野间寻找萤火虫……感受不一样的清凉体验、不一样的自然奇观、不一样的绿色消费、不一样的发展活力。
今起推出“美丽贵州·不一样的生态游”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寻觅山水间蕴藏的独特魅力,感受各地因生态旅游焕发的发展活力。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的葡萄架下,紫红果实正垂落肩头。
8月6日上午,湖南游客汤燕和刘梅凤坐在民宿的青石板院坝里,手里蒲扇轻轻摇着 —— 身后青山泼墨般叠着绿。不远处的坝子上,玉米地、稻田与一条清澈的小河仿佛一幅清凉画卷,25℃的微风裹着稻花香扑在脸上。
游客在葡萄架下纳凉。
“在这住了3年,早把这儿当家了!” 汤燕的话里藏着一段故事。自前年夏天来过一次后,她和10多名同伴就被这里的凉爽、生态与淳朴民风吸引。如今,马头村成了湘籍游客的避暑根据地,全是 “老乡带老乡” 的口碑相传。
“很凉快,白天最高温度也不过30℃出头,早晚则降至25℃左右,确实是避暑的天堂!我们湖南那边这几天40℃左右了,最低温度也在30℃左右,热得让人难受!”汤燕说。
厨房是最热闹的 “融合场”。走进民宿老板罗应禄为游客提供的厨房,里面摆满了鸡蛋、食用油和各种新鲜的蔬菜。在灶台边,游客陈湘平正煮着湖南风味糯米饭,黑豆、腊肉混着糯米的香气漫出窗棂。
“罗老板把厨房收拾得亮堂,锅碗瓢盆样样齐,我们自己买菜做饭,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陈湘平说着,给外出的罗应禄留了一碗,碗沿还沾着湖南辣椒的红油。罗应禄回来时笑着说:“他们做菜也吃辣,就是不太习惯我们的素瓜豆,水豆花的吃法也不一样。”
游客在吃中餐。
见到记者,陈湘平热情地邀请品尝,“来,尝一下,咸的和甜的你要哪种?”盛情难却,记者尝了半碗甜味糯米饭,味道还是很不错的,甜、糯、油。“按我们老家的做法,还要放芋头的。”另一位湖南游客张平生给记者解释。
湖南风味的糯米饭。
“平时和大家一起做饭吃,反正口味都差不多!”陈湘平说,“罗老板是个好人,大家相处得非常好,就像一家人。”
游客自己准备的食材和调味品。
记者采访了马头村的三家民宿,接待有30多名湖南游客,再加上其他民宿,住在这里的外省避暑游客超过了60人,其中50多人是湖南游客。
新寨组民宿的价格是公开统一的,每间房1800元/月,算下来每间房每天60元,民宿提供包含冰箱、电磁炉等厨房用品用具的厨房,避暑游客自己买菜做饭和支付水电费。如果夫妻俩住一间,那算下来每人每月仅900元,还是挺实惠的,“乡政府街上距这里不远,每周都赶场,新鲜蔬菜随手可得。”湖南游客对这里的生活便利性也感到满意。
这些大多是退休老人的 “新村民”,带着孙辈把在马头村的日子过成了诗:清晨6点,散步的脚步声惊起露水;上午院坝里,乐器声、广场舞旋律与鸡鸣交织;午餐时十几人围坐,湘音混着布依话笑成一团。多位湖南籍游客表示,不管是新寨组、马头村还是整个新堡布依族乡,民风都淳朴,很好相处。
新寨组的民宿。
午休后,傍晚 5 点,大家又聚到河边一起准备晚餐。晚餐后,大部分人继续去河边散步,有时候也会在院坝里举行小型晚会,湖南花鼓戏调子刚起,就被贵州山歌接了去。就着夜色纳凉最是温馨,孙辈们追逐嬉闹,大人们聊着家常,直到晚上 11 点后,寨子才沉入虫鸣与风拂树叶的寂静里。
7 月 14 日来的首批游客已住满一个月,眼看老家还在 40℃高温里煎熬,大家打算再住上一两月。
游客在庭院里乘凉。
“乡里请我们去看民族文化活动排练,还邀我们参加,不把我们当外人呢!大家对此充满了期待。” 张平生说这话时,葡萄架上的果实又沉了沉 ——25℃的布依寨里,异乡客早已把乡愁酿成了新的牵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编辑 徐涛
二审 金秋时
三审 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