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八月的阳光晒得大地发烫,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大门被轻轻推开。门楣上方,古色古香的“悬壶济世”匾额在阳光下格外醒目。51岁的向魁明走进来,额角带着薄汗,径直走向诊室:“医生,今天该做督脉灸了。”
馆内,艾草的清香混着淡淡药味弥漫开来,几位村民正趴在诊疗床上——有人后背敷着药贴,有人膝盖上悬着艾灸盒,还有人手臂上扎着细细的银针,各自体验着不同的中医特色治疗。
这个不大的中医馆,按诊疗项目划分得井井有条:一侧诊室专攻督脉灸、推拿、针灸、拔罐等传统中医理疗,隔壁则是开展小针刀微创治疗的区域,三四名医护人员在不同诊室间穿梭配合。这方小小天地里,藏着乡亲们治疗老毛病的日常,恰逢今年三伏天(7月20日至8月18日)开启,做传统中医理疗的乡亲多了起来,让这里更热闹了几分。
诊疗床上,向魁明趴在铺着棉布的床板上,后背被均匀铺上一层姜末。医生捏起一团艾绒,在他脊柱两侧摆成整齐的“小塔”,点火后,暖意在皮肤下慢慢渗开。
“一到下雨天,关节就像揣着冰疙瘩,又酸又沉,浑身没力气。”他侧过头说,这老寒腿缠了六年,去年伏天试了几次督脉灸,明显感觉松快多了,“今年一入伏就赶紧来,就信这‘冬病夏治’的理儿。”说话间,艾烟袅袅升起,映着他舒展的眉头。
一阵轻松的交谈声从隔壁诊室传来。只见58岁的杨茂芬坐在诊疗床边,慢慢把裤腿挽下膝盖。她刚做完小针刀治疗,试着把腿从床上挪到地面,脚掌稳稳落地时,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前年腰腿突发剧痛时,她连上床都得用手抱着腿挪,针灸推拿试了半年也没见好。直到去年卫生院引进小针刀,她成了尝试的患者之一。
“第一次做完,从诊室走到院门口,腿竟然不打晃了!”她轻拍大腿说,现在不仅能走路来复诊,还能帮家里做些轻巧活,“之前总跟村里人说,腰腿痛别瞎找地方,就来镇卫生院找刘医生,他这小针刀是真管用。”
正在收拾器械的刘俊医生,听到杨茂芬的话抬头笑了笑。作为毛石镇卫生院的主治医师,这项小针刀技术是他从前在其他医院学习掌握的。
“自从到这儿工作后,发现镇上不少人有颈肩腰腿痛的老毛病,跑城里治疗又不方便,就想着把这项技术引进来。”他拿起一根细如麦秸的针刀解释,“这东西看着像针,其实是‘针’‘刀’合一。”
扎进穴位时能像针灸一样激发经气、疏通气血,遇到粘连的组织,又能像小刀一样轻轻剥离,“就像给堵着的经络松松劲,创伤只有一个针孔大。”刘俊说。
引进这项技术后,不少像杨茂芬这样的村民摆脱了常年的疼痛,“现在大家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治,尤其老人不用遭晕车的罪了。”
小针刀治疗并不受季节限制,无论春夏秋冬,有需要的乡亲都可以来做。而督脉灸、三伏贴等则是三伏天里的特色治疗,深受乡亲们青睐。
“您躺好,马上开始做艾灸。”护士给候诊的老人调整好诊疗床角度。中医馆的墙上,贴着三伏贴的适应症说明,旁边新添了小针刀治疗的介绍。
院长陈小方路过时,总会停下来看看村民的就诊记录:“督脉灸、三伏贴是老法子,小针刀是新技术,能结合着用,乡亲们就方便多了。”今年伏天到来,来做“冬病夏治”的村民比往常多了不少。
日头偏西时,向魁明做完治疗,慢慢坐起身,活动了一下肩膀;杨茂芬正和馆里的医生念叨:“我身边不少人颈椎不好,下次推荐他们来看看……”艾草的香气还在空气中浮动,诊疗床上的村民换了一波,诊室里的对话轻声漫语,伴着袅袅升腾的烟气,健康的暖意,就这样漫进寻常日子里。(黄玘佳 陈立果)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 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