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咖啡主理人泡出“南京的味道”

调制咖啡。

特色咖啡饮品。本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迪

推开位于南京老门东芥子园的NEWSROOM咖啡馆木门,栀子花香气混着咖啡的醇厚扑面而来。穿着卡其色围裙的咖啡师正弯腰和客人低声交流。靠窗的木桌上,一位女士正用手机扫码了解饮品背后的创作灵感,杯里“沈举人巷28号”咖啡的奶泡上,像撒了把阳光——这是90后主理人刘洋打造的“中国式咖啡”空间。近日,“咖啡加工工”被人社部纳入新职业名单,这个消息让刘洋和她的团队格外关注。

据了解,咖啡加工工的工作内容是根据需求,选购特定产区的咖啡生豆,“量身定做”烘焙方案;烘焙咖啡豆时要根据经验随时调整风门、火力大小,并用烘焙曲线详细记录烘焙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烘焙结束后,用标准化杯测流程进行品尝,解析风味的层次与平衡,再经过反复调整,直到获得最理想的风味状态;最后,通过优化后的烘焙曲线进行量产。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刘洋正以“中国式咖啡”为载体传播南京文化。对于“咖啡加工工”被纳入新职业名单,刘洋感触颇深,在她眼中,这对整个咖啡行业而言,无疑是意义非凡的一步。“这意味着咖啡行业正朝着规范化与专业化大步迈进。往后,咖啡加工有了统一标准,这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品质与形象大有益处。”刘洋说道。

刘洋与咖啡的缘分始于学生时代。在媒体机构实习时,她便对咖啡情有独钟,稿费常被用来充值咖啡馆消费;初入职场,一杯拿铁就能陪她在咖啡馆度过充实的午后。那时,“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倾听客人故事”的梦想已在她心中扎根。

2019年,曾做过记者、运营的刘洋投身咖啡创业,与合伙人在沈举人巷28号开出首店“NEWSROOM”。创业初期,店里虽供应常规咖啡,但刘洋的目标始终是挖掘本土咖啡文化。“咖啡虽为西方舶来品,但在中国文化滋养下,理应生长出独特的本土印记。”为此,她组建了专业研发团队,成员包括世界精品咖啡师协会考官、米其林餐厅从业者、咖啡加工工(咖啡烘焙师)及蓝带毕业生。

“在所有的工作内容中,我认为咖啡加工工最重要的是通过咖啡豆拼配调制出最合适的风味。”刘洋以“沈举人巷28号”为例,这款以首店门牌号命名的咖啡,用浓缩咖啡搭配鲜奶、秘制太妃酱及橙皮碎,前调香料、中调咖啡、后调甜橙,传递“冬夜温暖”的感觉。

不同于常规咖啡店,这里没有点餐二维码,客人需要到前台点单,咖啡师会根据需求推荐;菜单设计成报纸样式,意式浓缩等常规品类占比极小,“金陵一九九一”“微光”“时间的水”“凤栖梧”“半月秋”等40余款原创咖啡才是主角。“我们要做的是‘中国式咖啡’——以咖啡为载体,融入本土食材与文化,贴合中国人的口味习惯。”刘洋介绍。比如,“月半秋”以一半奶泡一半桂花,呼应南京短暂而丰美的秋日;“金陵一九九一”则用橘红糕替代小元宵,以分子料理手法将米汁打成“酒酿顶”,搭配咖啡冻与桂花酒酿,既融合了传统甜点风味,又保留咖啡本味。

如今,刘洋的咖啡店已在老门东和阅江楼开出两家门店,单店年营收超百万元,原创咖啡销售占比超65%。“年轻人需要差异化产品、舒适空间和情感共鸣,咖啡可以成为故事的载体。”刘洋说。

记者注意到,NEWSROOM会为每杯咖啡制作小卡片,卡片上有咖啡食材的介绍,有产品意境的分享,扫描二维码还能进入与这杯咖啡相关的城市故事、心情故事。“为什么一杯咖啡会有两种风味?一半是现在生活的地方,另一半是故乡。”“希望就在微光里,我们都是微光。将行处,有微光。”……这些卡片包含了许多治愈人心的元素,为大家提供情绪价值。刘洋说,她想做一件温暖的事。

如今,咖啡馆的会员已达数千人,不少人是冲着“能喝到南京的味道”而来。

谈及新职业的意义,刘洋认为,以往咖啡师身兼选豆、烘焙、制作多职,而“咖啡加工工”的出现将推动分工细化,“像我们做中国式咖啡,对豆子品质和风味要求极高,专业加工工能按需定制,助力新品研发和品质提升。”同时,这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以前很多人觉得咖啡行业就是开咖啡馆或者做咖啡师,现在有了咖啡加工工这个新职业,让大家看到这个行业还有更广阔的发展领域。而且有了国家的认可,也会吸引更多人投身咖啡行业,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