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38岁的肖淑媛是青岛地铁15号线天南区间唯一的女性龙门吊司机。这位曾被质疑“爬直梯都够呛”的80后女性,凭借“吊装精度控制在5毫米内”的硬功夫,带领团队实现月度事故率下降90%,用“铁臂柔情”在钢铁丛林中书写了新时代产业女工的奋斗故事。
从“女娃娃”到“技术标杆”:
三个月练就“肌肉记忆”
2024年初,肖淑媛主动申请转岗时,班组老师傅直言“女娃娃干不了”。面对15米高的驾驶舱和36个按钮、8根操纵杆的复杂设备,她把《龙门吊操作故障排除手册》翻到卷边,蹲在设备库对照视频模拟吊运轨迹至凌晨。暴雨夜传感器突发故障时,她凭苦练的肌肉记忆手动操作,在5级风中完成应急物资精准落位,事后提出的“液压延时补偿方案”被纳入项目部应急预案。
2025年班组技能比武中,她以2分17秒完成12根钢轨叠放、误差仅3毫米的成绩刷新纪录,成为工区公认的“技术标杆”。
“五步法”筑牢安全防线: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预判、双检、模拟、联控、复盘”——肖淑媛自创的“吊运安全五步法”如今成了班组标配。她要求作业前扫描人员动线、每日检查紧固件磨损,复杂路线需地面画轨迹演练,与信号员约定手势暗语,交接班时必须记录风险点。这套方法推行后,班组连续5个月获“技能之星”,吊装事故率下降90%。
“她的驾驶舱贴满便利贴,‘左摆30度需提前减速’这样的细节,连老司机都自愧不如。”项目安全总监说。
巾帼力量“传帮带”:
绘图表帮新人两周考证
作为新人教练,肖淑媛手绘《按钮功能树状图》,帮普工转岗的张大姐快速掌握操作要领,使其两周内考取证书。项目部为支持女性从业者,特意改造驾驶舱增设可调节座椅和防眩光玻璃。“以前觉得开吊车是力气活,现在才知道是技术活、责任活!”张大姐的感慨道出班组共识。
夕阳下,龙门吊吊臂划过金色余晖。肖淑媛在朋友圈写下:“今天第347次精准落钩,致敬每1毫米的坚持。”这位“毫米级”巾帼舞者,正以匠心守护着青岛地铁建设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