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茶香木韵”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新乡市大刚雕刻工作室与信阳郝堂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探索之旅。
在新乡市大刚雕刻工作室,李派木雕传承人李刚老师的工具台前,一把把刻刀在光影中泛着冷光。“这门手艺,从选材就得耗上三年功夫。” 李刚老师拿起一件尚未完工的木雕茶具,向成员们展示木材纹理与器型设计的巧妙呼应。成员梁宿蕾注意到茶具把手处的云纹雕刻,李刚老师解释:“这是借鉴了宋代茶器的纹样,既防滑又美观。” 这样的细节讲解,让大家明白木雕不仅是技艺,更是生活智慧的结晶。
薪火传雕技,寸木见乾坤。体验环节中,薄可臻、孟凡翔尝试雕刻茶匙,起初因用力过猛导致木茬飞溅,李刚老师握住他的手腕示范:“像揉茶团那样,力道要匀。” 这句话让医学生们联想到临床操作的精准要求,更添敬畏之心。最终,成员们合作完成的木雕茶则、茶荷,虽线条稚嫩,李刚老师评价鼓励道“有年轻人的灵气”。
杀青留鲜爽,制茶蕴匠心。转战信阳郝堂村,实践团在茶园里开启了 “一叶一世界” 的探索。茶农教大家辨别 “一芽一叶” 的采摘标准时,成员李运濮忽然发现:“这和中药选材讲究‘道地性’很像!”指导老师孙媛慧、娄冰琼点头称是:“非遗技艺与传统医药一样,都藏着顺应自然的智慧。”在制茶工坊,赵静蕊记录杀青温度时,特意对比了不同火力下茶叶的色泽变化,打算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其与药效成分的关联。
实践团还策划了“木雕茶具配新茶”线上线下推广活动,镜头里,陈欣欣展示团队制作的木雕茶盘,并讲述着团队经历,吴涵则冲泡亲手炒制的信阳毛尖,讲解“茶器相生”的文化内涵。这场直播吸引了数千人次观看,有观众留言:“原来喝茶的讲究里,藏着这么多学问。”
从木雕工坊的凿声叮叮,到茶园里的茶香袅袅,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的脉络。“当木雕遇上茶,就像传统遇上青春,总能碰撞出新火花。”队长吴涵望着团队带回的木雕茶宠与茶叶样品,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这份探索,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