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印石间的赤诚与担当

杭州日报讯 八月,骄阳似火;八月,军歌嘹亮。西湖孤山之麓的西泠印社,青石板路上苔痕叠翠,印人们的刻刀在青田石上疾走如飞,刀刃破石——在这里,刻刀是致敬的语言,印石是精神的载体,为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平添了一份刚柔相济的厚重。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时刻,百年西泠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战地热血与金石永恒之间构筑起文化桥梁。

据西泠印社社委会办公室主任张帆介绍,近年来,西泠印社社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践行“八八战略”,聚焦“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探索篆刻艺术传播新形式与传统文化高质量转化新模式,深入践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让千年印学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自2024年启动的“名人名家进军营”文艺创作活动,成为西泠印社参与浙江革命军事馆建设的标志性实践。这场由浙江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指导的活动,既为官兵们带来了墨香浸润的精神盛宴,又以艺术为纽带深化了军政军民团结。正如浙江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干事张沈欣所言:“这不仅是军事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更构建了军民同心的精神纽带,成为国防教育的鲜活样本。”

目前,西泠印社的艺术家们以艺术赤诚,创作出一幅幅兼具传统风骨与时代温度的设计印稿:童衍方的“伟大建党精神”,尺幅间尽显恢弘气象;桑建华的“践行初心”,朴拙笔触中见坚定;吴莹的“坚守理想”,展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意韵;乔中石的“英勇斗争”印稿,再现烽火年代的铿锵;沈浩的“坚持真理”,勾勒思想光芒的锐度;王臻的“不负人民”,诠释鱼水情深的永恒;柳晓康的“不怕牺牲”,隐喻血与火的考验;方国梁的“担当使命”,通过厚重布局,塑造泰山般的责任;古菲的“对党忠诚”,以精妙的留红设计,昭示赤子之心的纯粹。这些既是构思的呈现,更是笔墨精神的酝酿——它们从传统文化符号中走来,化作解码红色基因的密码,在尺幅间筑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与此同时,在文化进军营的深耕中,西泠印社深度挖掘金石篆刻中“印信文化”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党的创新理论熔铸一体。西泠名家走进军营,为驻地官兵现场创作并赠送书画篆刻作品,加深军民鱼水情。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军营焕发新生,也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养分。

“一身戎装,一生荣光。”西泠印社里,一批军旅出身的艺术家以篆刻为笔,将军人精神镌刻成独特的艺术风景,让军人品格与金石美学达成深度互文,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韩天衡17岁参军。在部队的岁月里他于方寸间静心游艺,每日以数方甚至十几方的强度反复练习——刻了又磨,磨了再刻,在千锤百炼中练就过硬功底。其作品突破传统的果敢,恰似军人冲锋陷阵的无畏,将坚毅品格凝于刀痕之间,尽显军人式的勇毅与魄力。

回忆起部队的点滴,西泠印社社员杨祖柏满是感慨。27年军旅生涯中,他从战士成长为正团职干部,对艺术的热爱让他将训练之余的时光悉数投入篆刻。在他看来,军人的纪律、坚毅与奉献,恰如其“稳、准、狠”的用刀风格,与部队作风一脉相承。“2006老转”印是对军旅生涯的告别与纪念,“我是一个兵”印则抒发了退役后仍心系国防的赤诚,字里行间皆是对军营的深情。“希望能通过这些作品,表达我对部队的情感和对军人精神的传承。”杨祖柏说。近年来,由他策划的“军歌嘹亮——庆祝‘八一建军节’嘉定区十人篆刻、刻字作品展”“铸业百年,铭刻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现代刻字主题展”等展览,借由这种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勇敢向前、不畏困难、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让军人精神底色在方寸间流转不息。

庆祝八一建军节之际,军人精神与篆刻美学的互文,不仅是两种文化形态的碰撞与交融,更折射出精神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这种互文,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它是民族精神与文化根脉的共振,是刚性力量与柔性美学的共生,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无论是保家卫国的疆场,还是传承文脉的案头,那份坚守、担当与热爱,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火炬,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奋勇前行,以理想为墨,以行动为刀,在时代的长卷上刻下属于自己的赤诚与担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