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8月1日上午,作为第九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分论坛之一,微短剧行业版权社会共治论坛在合肥举行。论坛围绕微短剧行业发展现状、版权保护困境及社会共治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微短剧正成为文化传播新势力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2022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2024年达504亿元,超越电影市场体量。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到了6.62亿。在国际市场上,微短剧“出海”成绩显著,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微短剧已从新兴业态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从内容来看,微短剧已从早期的“短平快”向精品化转型。今年上半年,聚焦博物馆传播、非遗工艺、重大历史题材等领域的作品上线达五六十部。另外,题材更注重传递真善美与正能量,如《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通过创新主旋律表达,成为该赛道首部爆款,实现了商业潜力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同时,“微短剧 千行百业”的融合模式也展现出强大活力。“短剧 文旅”“短剧 普法”“短剧 非遗”等模式落地见效,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指出,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微短剧的应用场景,更使其成为连接文化、产业与大众的重要纽带,未来将与国民经济产生更深度的联动。
微短剧侵权之痛何解?
侵权问题是制约微短剧行业未来发展的弊病。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分享了现有的微短剧六大侵权形式:盗版和内容搬运、创意抄袭侵权、著作权侵权、翻拍式抄袭、改编权争议及新型技术侵权。
除侵权行为外,侵权认定也面临着挑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监督庭李志峰副庭长指出,微短剧因时长短、创作模式灵活,导致权利归属模糊、侵权行为隐蔽。此外,跨境传播中的地域性版权问题、AI生成内容的权属争议,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关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投入作品制作中的版权认定问题,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AI安全与治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平教授说,“现在著作权法里应该把署名权和著作权分离。在承认AI创作成果时,要承认它是创作的完成人,但不承认它是权利主体,不能直接把作者推定为著作权人,这是我们可以尝试的方向。”
应对微短剧侵权问题,需要多方协同构建社会共治体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强调,微短剧行业需在创作导向、确权授权、版权保护三方面发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优质内容创作;构建清晰的授权体系,优化流程;提升全行业版权意识,运用技术创新强化保护能力。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实习生 吴一倩 文/图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