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了,蹭饭!蹭饭!”还有谁没有被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魔性笑声和台词洗脑。最近一段时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彻底“火”出圈了!他在村子里还多了位101岁高龄的奶奶,“祖孙俩”的故事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温暖万千网友。(7月31日 半月谈)
“蹭饭书记”用“不按套路出牌”的蹭饭工作法,打破了干群间的距离感,还在村里认下了一位101岁高龄的“奶奶”;董桂林的走红不是偶然,他用“蹭饭工作法”,蹭出了民心政治的“新配方”,蹭出了基层治理的“巧实力”,更蹭出了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硬核智慧”。
乡村振兴,最难的不是缺资金、缺技术,而是缺信任、缺共鸣。少数干部驻村帮扶,看似礼貌客气却暗藏疏远,始终走不进群众心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董桂林偏偏反其道而行,他专挑饭点去村民家“突击蹭饭”,端着饭碗唠家常,蹲在灶台问需求。在101岁“奶奶”家,他不仅蹭饭,还帮忙劈柴、打扫,甚至给老人洗脚剪指甲。这种“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举动,瞬间打破了干群间的“心理围墙”。董桂林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考核,而是热乎乎的民心工程。当干部能笑着说出“到点了,蹭饭”,群众自然愿意打开心门说“到家了,吃饭”。
最是真诚动人心。在短视频时代,董桂林主动把驻村日常拍成“连续剧”帮村民直播卖红薯、带着大妈跳广场舞、和小孩比赛剥玉米……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让范庄村从“无人问津”变成“网红打卡地”。更绝的是,他把“蹭饭”变成了一种“沉浸式调研”。饭桌上听到谁家农产品滞销,转身就联系电商平台;院里发现老人做的手工布鞋精致,立刻组织非遗申报。这种“耳朵听需求、眼睛找商机、双手办实事”的服务闭环,让“蹭饭”升级为“致富催化剂”,蹭出产业链!
事实上,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命题。董桂林通过“认亲”让自己不再是“外来户”,而是成了“自家人”,这种情感联结,比任何政策宣讲都更有凝聚力。董桂林用实际行动破解了乡村振兴的“新密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既需要“硬投入”,更需要“软连接”。公众期待更多“董桂林式”干部一样,用魔性笑声打破僵局,用蹭饭行动贴近民生,用认亲故事温暖人心,让乡村振兴从文件里的“美好蓝图”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实景”。(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