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爱知县青少年友好访华团在南京聆听历史、共奏和平乐章

日本爱知县青少年友好访华团在南京聆听历史、共奏和平乐章

“历史不能被遗忘,历史需要被看见”

日本青少年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敬献鲜花。 通讯员 潘琳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戚珂嘉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杜莹

盛夏的南京热浪蒸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实展厅内却笼罩着别样的肃穆。7月30日下午,来自日本爱知县“令和遣中使”青少年友好访华团的12名日本高中生站在幸存者照片墙前,集体停住了脚步。

1213张照片组成的“历史的凝视”墙上,黑白与彩色照片灯箱整齐排列,熄灭的代表逝者,亮着的仅存26盏。在一盏熄灭的灯下,站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曾孙、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蒋秉錞,他讲述了1937年寒冬曾祖母遭遇的生死瞬间:“日本兵一把抓住曾祖母,她哭着喊:‘奶奶救我!’曾祖母的奶奶跪地求饶,却被日本兵一枪打死……”日本青少年屏息聆听,神情凝重。

站在前排的日本高一学生田中翔下意识攥紧了衣角。他后来告诉记者,来南京前,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日本教科书里只是几行简短的文字。当走进史实展厅,看到泛黄的历史照片、幸存者的证言影像、日本士兵的战时日记后,自己才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历史原貌。“为了以后不再发生悲惨的战争,回去后我会把这次参观情况以及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告诉更多人。”他说。

自1995年起,日本爱知县每年暑期都会组织选派优秀高中生访问中国,结交中国朋友,发展长久友谊。今年暑期,第26批日本高中生访华团来到江苏,此访得到中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和江苏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支持。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日本教科书上有所提及,但具体内容我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才知道。历史不能被遗忘,历史需要被看见。回去之后,我会通过演讲课、集中讲义等形式,让更多日本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访华团团长河野健治说。

当访华团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南京紫金草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正忙着排练。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邺城路小学五年级学生王中磊神情认真,额头上沁出细汗。他告诉记者,为了此次和日本青少年合作演出,他们提前很多天就开始排练了,“老师说过,紫金草是和平的花,希望通过我们的歌声,传递和平与友爱。”

下午4时30分,“三个必胜”主题展馆报告厅灯光渐暗。《和平吹拂紫金草》的前奏响起,王中磊和小伙伴们的童声如泉水般清澈透亮。12名日本高中生依次登台,手中的二胡弓弦轻颤,《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流淌开来。南京市第九中学的学生们手持琵琶、二胡、竹笛等民族乐器,演奏《和平的童谣》。南京外国语学校合唱团演绎了经典曲目《和平颂》。

最动人的时刻在《茉莉花》响起时到来。中日青少年并肩站在舞台中央,共同演奏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二胡的醇厚与民乐的灵动彼此呼应、相互交融。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台下掌声像潮水般涌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坐在台下,看着青少年稚嫩的脸庞颇有感触,“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更是中日友好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今天,两国的青少年们相聚在这里,通过音乐、艺术等交流形式,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培养互信。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共鸣。我们共同奏响和平的乐章,用音乐传递心声,用行动诠释和平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