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杨关雨)“术后第1天就能下床,1周就出院了,现在吃饭和以前一样香!”29岁的肖女士(化名)坐在病床上,手里捧着温热的小米粥,很难想象一周前,她的胃里还“藏”着一个9厘米大的肿瘤。
近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金海湖院区,党委委员、副院长、胃肠外科业务主任姚海波成功为一名29岁女性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保留胃功能的巨大肿瘤切除术,为患者完整保住胃的正常功能,让“根治疾病”与“正常生活”不再矛盾。
从焦虑到安心,家门口的治疗选择
一周前,肖女士因反复劳累后上腹痛,便来到浙毕医院广惠院区检查,腹部CT结果让她心头一紧:胃腔内有个巨大占位性病变。“当时就怕要切胃,以后吃饭都成问题。”肖女士回忆,直到咨询了姚海波,她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姚海波耐心的为肖女士解释,“金海湖院区引进的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完成多例复杂手术,相比普通腹腔镜,机械臂操作更精细,能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胃的结构和功能。现在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做机器人手术。”这番话让肖女士下定决心转到金海湖院区接受治疗。
手术台上的“钢铁巧手”:540°旋转的精准操作
手术当天,手术室里多了一位“助手”——一台“三头四臂”的手术机器人。它的“眼睛”是10倍放大的高清3D镜头,能清晰分辨胃壁上的细微血管和神经,4条机械臂可灵活旋转540°,比人手更稳定,还能过滤掉手部的微小震颤。
姚海波坐在操作台前,通过操控杆指挥机械臂精准剥离肿瘤,再进行手工吻合。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不足20ml。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这个大小约9cm×5.5cm×4cm的肿瘤为胃间质瘤,已被完整切除。
机器人手术的“三大过人之处”
据姚海波介绍,机器人手术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切除肿瘤 保留功能”的双重目标。其10倍放大的3D超清视野让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手术区域,避免对重要组织的损伤;机械臂突破了人手的生理极限,在狭小空间内也能稳定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由于采用微创技术,切口小、疼痛轻,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这些技术细节的优化,使得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体现了机器人手术的技术飞跃。
金海湖院区自开诊以来,这样的机器人手术已成功开展多例。“金海湖院区不仅是场地扩大,更代表着技术升级。”姚海波说,从追求“切得干净”到兼顾“生活质量”,机器人手术让复杂胃肠肿瘤治疗迈入更精准、更人性化的阶段。
如今,肖女士已经能像往常一样正常进食,出院时她说道:“没想到机器人手术能这么神奇,既治好了病,又没影响生活。”
未来,医院将继续引进前沿技术,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在战胜疾病的同时,留住生活的质感与温度。
一审:韩春华
二审:张扬
三审:马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