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洪水可以漫过草皮,但是热爱永不沉默。”7月26日,“足球诗人”贺炜在“村超”重启现场,以一句话引起全场共鸣。

一个月前的6月24日,榕江正经历着洪峰过境。但百折不挠的榕江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队伍,用一个月书写了一个“不可能”的传奇。

就在重启日当天上午九点,榕江“村超”球场已有观众陆续入场,球场周边的商贩已经准备好当天开启营业,有的游客带着全家一起来,有的甚至拎着行李箱早早地坐在球场感受氛围。

比赛间隙在球场上踢球玩耍的孩童。陈祖嘉 摄

崭新的足球场草坪、五彩的看台、艳丽的跑道,让所有人都惊叹于榕江的这场奇迹。

午后的贵州村超球场已是人潮攒动。榕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自广东的陈先生与友人星夜兼程,于上午十时许抵达榕江。这座焕然一新的县城令他惊叹不已:“2023年来过,这几年,榕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榕江人的热情始终未变。”

江苏游客王先生一家在贵州旅行途中听闻“村超”重启,立即调整行程从镇远古城奔赴而来。“刚抵达就品尝到了美味的长桌宴,志愿者的热情更让人感动,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县城的感恩之心。”

六盘水游客梁先生顶着酷暑前来,直言“再热也值得”;独山县的韦先生则带着两个小球迷驱车而至,孩子们被现场氛围感染,跃跃欲试。

正准备上场的拉拉队。周睿 摄

据了解,“村超”重启当日,共计吸引18万人次游客齐聚榕江。

身着侗族盛装的车江二村村民石琴艳母女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清晨她们还与乡亲们筹备长桌宴和拦门酒,用最地道的侗家美食款待抗洪英雄。

车江一村、二村、三村500余位村民连续筹备六天,从凌晨开始备菜、煮红鸡蛋,以侗族最高礼仪迎接救援人员。石琴艳动情地说:“这是双向奔赴的情谊。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心意是相通的。”夜幕降临时,她全家盛装带领宾客前往球场观看感恩之夜演出,“没有救援队,我们不可能这么快重建家园。”

车江二村村民正在准备送给救援队的红鸡蛋。田海凤 摄

现场随处可见佩戴“感恩纪念证”的救援队员身影。六月洪灾时,他们带着物资装备驰援榕江,参与抢险救灾;如今受邀重返,在这特别的夜晚感受着榕江人民的深情厚谊。

重庆北碚缙云应急救援队队员吴雁翔回忆道:“6月25日凌晨抵达后,我们立即用冲锋舟将十吨物资送进被洪水围困的杨家湾村。”看着曾经汪洋一片的球场重现人间烟火,他感慨万千:“今晚见到了巴乔、卡洛斯!”

四川成都大川救援队伍健带着队员们及家属受邀再踏榕江,“我们听闻灾情后就整理物资赶往榕江救灾,总共来了9车39人。这次受邀再来,看到的景象已经和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不变的还是榕江人的热情!”

桐梓县蓝天救援队队长何廷耀细数一个月内到榕江四次,6月24日,前往榕江救援途中与其他救援队一同救出被困司机游国春,如今带着队员家属重返球场。

“当初开着冲锋舟在这里救援,现在站在这里见证了榕江速度和大家共同创造的奇迹!”

“2025感恩·雄起 贵州‘超’力量!”灾后重建感恩专场暨贵州村超暖心重启文艺演出活动现场。陈祖嘉 摄

多次往返榕江的庹先生带着十余位家人前来,赞叹道:“经历洪灾的榕江焕发出更动人的活力,证明只要同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当璀璨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当五星红旗在万人合唱中飘扬,当“雄起”的呐喊声穿透云层,那些在救援冲锋舟上磨破的手掌,那些重建工地彻夜不熄的灯光,那些让人难忘的“中国脊梁”,那些长桌宴上充满感恩之情的美食,都化作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里,我们看见重新出发的榕江人;这掌声里,我们读懂了中国式团结,它写在每一双紧握的手上;这掌声响起的时刻,所有人都听见了——榕江,雄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周睿

赵哲铭 汪林静 杨凯茗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陈诗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