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开展,披露700余张珍贵照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7月26日,“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在四川省成都市美术馆开幕,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中国营造学社在80余年前所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张照片,并将持续展出至明年1月。

1939年至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曾在巴蜀大地完成了一次古建策划的壮举。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在抗战大后方四川,进行了173个日夜,35个县,730处古迹的川康古建筑调查以及以李庄为据点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

中国营造学社通过对大量汉阙、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结构的考察,推知了中国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真面目”,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同时,这次川康考察也对四川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调查与记录,从广元千佛崖的奔走呼号,保护当时的古建不受道路扩展爆破损伤,到首批对大足石刻进行系统性调查等,他们为国家为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也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数据。

在“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展览开幕仪式现场,刘敦桢之子刘叙杰,梁思成与林徽因孙子梁鉴、外孙于晓东、外孙女于葵,刘敦桢之孙刘圻,以及文化学者、《漫长的调查》作者萧易进行了分享。

刘叙杰(左二)、于葵(右二)、萧易(右一)进行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摄

94岁高龄的刘叙杰还记得194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10岁的他跟随父亲从云南来到李庄,在这里生活学习,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回忆起那段岁月和父亲,他止不住潸然泪下,现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刘叙杰的记忆中,刘敦桢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都会将一天的调查见闻整理为日记。但他在家里总是不苟言笑,“我从小读书,上课不管拿了再高的分,他也不表扬我,从来不笑”。刘叙杰只见到刘敦桢笑过两次,一次是抗战胜利,一次是他孩子出生后,刘敦桢抱着孙子露出了微笑。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在一旁补充道,母亲梁再冰曾回忆,梁思成总爱把他们在野外调查时的见闻画成连环画寄回家中。其中一幅画的正是刘敦桢听见轿夫们“文绉绉”的口号时,在后面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于葵说完这段往事时,刘叙杰拿起话筒感叹道:“我就没见过我父亲这样笑过。”台下的观众们忍不住笑出了声音。

本次展览的名字,是来自萧易关于营造学社在四川的一本书籍《漫长的调查》。萧易解释道,“漫长的调查”有三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营造学社此前的所有调查,周期都不长,一两周或者一个月就结束了,在四川的调查是最长的一次;第二重含义,是他发现营造学社在四川拍了3100多张照片,而在这些照片被披露之前,这段在四川的经历一直是“默默无闻”的,这些照片展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四川古建环境;第三重含义则是之后的李庄时期,尽管生活已经愈发困顿,但营造学社依然在持续进行调查工作。

展览展陈通过学术文献与视觉融合的方式,以刘敦桢的《川康调查日记》与田野调查照片带领观众追随学社足迹,走过复刻的李庄工作室、渠县汉阙田野考察场景,闻墨香、触摸建筑浮雕,配以后人口述、AI动效、点云数据等十余处影像资料,构建出沉浸式体验空间。

展览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摄

据悉,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来自成都市美术馆中的年轻力量,他们由建筑学、艺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背景构成,在180天的策展历程中,外出考察调研近10次,跨越数千公里,梳理数万字文献资料,从遗留下的3100余张照片中遴选,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了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张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数字化成果。【责任编辑:姜蕾 沈杰群编辑:胡庆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