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哲学对话|当“精神”遇见“本心”:中德哲学对话激荡思想和弦

7月24日上午,贵阳孔学堂内庄重而静谧,“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活动的第二场主题对话在此拉开帷幕。中德两国学者聚焦“‘精神’及其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地位”,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精神本质与修养路径的深度对话。

“黑格尔对盎格鲁-撒克逊式自由主义的审慎疏离,与早期儒家对墨子‘兼爱’与杨朱‘为我’之说的深刻批驳,在精神气质上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德国柏林CODE大学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项目主任Fabian Geier率先谈起了德国观念论与中国儒家思想间令人惊异的深层共鸣。他认为,黑格尔的‘主体修养’与儒家‘修心养性’传统有着不约而同的倾向,揭示着 中西方在社群与个体关系的文化传统上存在潜在关联。

德国柏林CODE大学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项目主任Fabian Geier

随后,浙江大学副教授Karl Kraatz将对话的焦点引向存在主义哲学巨擘海德格尔。他深入剖析了海德格尔《黑色笔记》中“心”的概念,认为海德格尔将“心”视为“存有”的原始根基结构。这一洞见与中国道家和儒家对“心”的体认如出一辙。“海德格尔提出的‘心的教化’(The education of the heart)与儒家绵延千年的‘修心养性’实践,其内在精神高度契合,为东西方理解人的存在本质提供了崭新的交汇点。”

复旦大学教授白彤东则从中国思想内部出发,对西方解读孟子“义利之辨”的主流框架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将其简单归入功利主义或义务论的西方模式,认为此种解读存在根本缺陷。正是这种“误读”的空间,意外地敞开了将孟子与尼采思想进行比较的可能。“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人性基石,这与尼采强力意志的哲学起点迥然相异,”白彤东剖析道,“这一核心差异,恰恰构成两者哲学分野的关键坐标。”

Marko Fuchs

德国班贝格大学的Marko Fuchs引领听众穿梭于西方友谊哲学的长廊。从德里达到蒙田,从雅可比到亚里士多德,Marko Fuchs编织起一张跨越时空的思想之网,展现了西方哲学传统内部对人际精神联结的持久探索。

会场气氛专注而热切。无论是对“精神”至高地位的确信,还是对“心”之内在力量与修养路径的探索,德国观念论与中国心学传统犹如人类精神星空中的双子星座,各自璀璨又彼此映照。会议结束,围绕“心”与“精神”等核心概念在东西方语境中的微妙差异与深层共鸣,依旧在学者间自发延续着讨论。这种交流本身,已然成为精神互鉴最生动的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赵相康 明雪

实习生 熊天翔

翻译/张瀚文 朱紫蒨

摄影/刘青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陈诗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