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实习生农婕 通讯员邱天赐、冯春露)当青春的脚步踏入黔东南的青山绿水,一场跨越千年的匠心对话在石桥村悄然开启。7月15日至21日,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纸韵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队怀揣着从《永乐大典》古籍修复中萌生的对传统纸张的追寻,深入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在古法造纸的纤维肌理中探寻文化根脉,以材料学科智慧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寻缘:纸街寻脉,指尖初悟匠心
步入石桥纸街,时光仿佛在蒸煮麻料的氤氲热气与抄纸师傅沉稳的节奏中放缓。作坊内,匠人弯腰的身影逐渐被汗水浸透,队员们屏息凝视:蒸煮、漂洗、打浆、抄造……每一道工序都是纸浆与手掌的虔诚对话。“一张纸背后竟是如此繁复的匠心,师傅们的定力令人震撼!”队员胡晨薇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穿洞溶窟中,恒温泉水滋养着世界唯一的溶洞造纸工坊。指导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丹寨古法造纸的“三个唯一”:唯一溶洞造纸、唯一花草纸、唯一迎春纸。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将纸浆均匀铺展于竹帘,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野花细草嵌入纸胎,再覆以薄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花草“画卷”在阳光下诞生。“原来花草纸的制作这么艰难!”队员余孟怀抚摸着作品感慨。
叩问:对话大师,聆听半生坚守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弯曲的食指,成为震撼全队的无声勋章。“那晚赶工打浆,锤子落下时一片漆黑……”王老师平静讲述断指往事。当医生建议截指,他想到的却是“手艺人少一根手指,打浆的力道就没了灵魂”。这份融入骨血的执着,支撑他面对工业冲击时说出:“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得守住!”
更令学子振奋的是迎春纸的科技传奇。为响应古籍修复的国家需求,王老师经过七百余次试验,终创出pH值稳定在7.5-8的弱碱纸,可保存1500年,全球唯二。当听闻迎春纸已走进故宫与大英博物馆守护人类文明,队员张雨婷激动不已:“原来一张纸能扛起文明传承的使命!”
探索:指间春秋,纸中自有山河
在王兴武老师的引领下,队员们步入纸艺展览馆,仿佛闯入一个由纸构成的“生态王国”。琳琅满目的花草纸、皮纸、迎春纸……在灯光下诉说着无声的历史。触摸花草纸与皮纸,感知的不仅是纹理,更是流淌千年的智慧。廖老师拿起一张色彩斑斓的花草纸,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去年,有个学设计的女学生,被这些纸迷住了。她在我这儿蹲了整整三个小时,一张张地挑选不同颜色、不同肌理的花草纸,后来她用这些纸,拼贴成了一幅绝美的拼画。她说,‘这些纸本身就有生命和故事,我只是把它们重新组合,让自然的美再次说话。’”队员夏皓阳听得入神,轻抚着手中的花草纸,感叹道:“原来每一张纸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从《永乐大典》的修复用纸,到石桥村千年不断的造纸源头,一张张纸页串联起清晰的传承脉络。队员们通过触摸、聆听和感受,深刻理解了“纸中自有山河”的厚重内涵——那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匠人用生命书写的传奇。
赋能:科技注智,材子志续纸魂
震撼于传统智慧,更思索如何以所学反哺传承。面对古法造纸160余种创新纸品标准化难题,材料学子提出建设电子数据库的构想——系统收录纸张成分、厚度等物理特性,推动工艺数据化、标准化。面对长纤维杂质难以去除的难题,团队指导老师朱师云教授表示:“我们带回原料分析,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王兴武老师眼中闪动希望之光:“老祖宗的手艺需要科学助力才能走得更远。”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将材料科学的精准与非遗匠心的温度紧密相连。
从纸街作坊的汗滴禾下土,到迎春纸破解古籍修复的世界级难题,青年学子深刻体悟:匠心是倾注生命的坚持,而创新是永续传承的密钥。湖工大材化学子用“电子数据库”的构想对话千年匠心,用科技赋能为“纸韵新生”开启无限可能。传承的薪火已在青年手中点燃,千年纸韵必将在新时代的卷轴上,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