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贵阳,再次因一场持续18年的约定而热潮奔涌。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约而至,这座由教育搭建的连心桥,早已从单一的合作平台,生长为串联起人文互鉴、青年成长、经贸共兴的文明交融之树。
十八年磨砺,从最初教育合作的“独奏”,到如今科技、文化、商贸、旅游的“交响”,交流周实现了华丽蜕变。从“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到“多彩智慧学院”,一个个品牌项目让教育资源跨越山海——贵州大学与泰国皇太后大学的合作,填补了贵州与东盟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设立的丝路学院,让职教出海有了生动注脚。在黔留学生中70%来自东盟,数字背后,是课堂里的思想碰撞,是实验室里的协同攻关,更是校园里不同语言的问候与欢笑。
人文交融,青年先行。交流周的魅力在于其塑造的“破圈”力量,东盟学子不仅是知识汲取者,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轻骑兵”。课堂之外,他们化身“行走的贵州名片”。当泰国留学生乔美玲在大数据展示中心惊叹贵州的“算力蜕变”,贵州师范学院学生胡蝶在泰国课堂用剪纸传递中国美学,缅甸留学生安南的侗族大歌 TikTok 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这些鲜活个体通过社交媒体将FAST的雄邃、酸汤鱼的酸辣、苗乡侗寨的淳朴传递四海,让世界感知真实、立体、充满烟火气的中国。
新起点上,“教育 ”模式正打开更广阔的天地。“智汇人文,教育共融,协同发展”的主题,聚焦教育与“文旅体”“科创产”“商经贸”的深度融合。从音乐节、美食文化展演到电竞嘉年华,人文项目与贵州文旅的激情碰撞将打造交流新样板。六十余项协议签署、八个海外学院联合建设、千余名东盟青年来黔研学,这些即将落地的果实,预示着平台功能进一步丰富,区域合作动能持续增强。
十八载弦歌不辍,一桥架起万重山。教育为桥,连通的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发展的机遇、文化的理解和心灵的共鸣。站在新的起点,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正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创新的模式,为构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谌贵璇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