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 从制造到智造 看菏泽产业突围跃迁

大众网记者 王晓姝 菏泽报道

在“好品山东”的品牌矩阵中,菏泽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具韧性和成长性的代表之一。从传统农业大市到新兴产业高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菏泽以独特的产业逻辑和创新实践,为“好品山东”注入了新的内涵。解码菏泽的品牌故事,不仅能看到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路径,更能触摸到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脉动。

产业突围:从“单点突破”到“集群作战”

如今,菏泽正以生物医药与高端化工双轮驱动,构建“一港四园”集群生态,书写产业升级的“突围密码”。

在鲁西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山东博瀚制药年产20亿片口服固体制剂项目和沈药合泽药业项目正齐头并进。山东博瀚制药规划建设的片剂、胶囊、颗粒三条智能化生产线将配备国际先进工艺设备,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水平。沈药合泽药业项目则在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后,马不停蹄地推进室外装修及设备调试,9月可实现全面投产,届时将形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产品规格最全的高端注射剂生产基地。

这种颠覆性创新,正是菏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缩影。2024年,生物医药强链集群,“一港四园、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深化,现代医药港新签约项目12个,累计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超160亿元。

菏泽的产业升级并非孤例。东明中油5000吨/年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中试等延链强链项目建成投产,30万吨UPC科技试验、烯烃新材科技示范和20万吨旭阳尼龙66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5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全年规上高端化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23.8亿元。

科技赋能: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以研发投入为基石,以未来产业为突破,菏泽实现从传统制造到全球创新的跨越。

在步长制药智能化生产车间,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宣肺败毒颗粒在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取得上市资格,让中药走向世界……

2024年,其研发投入达7.17亿元,占营收的6.51%。目前,企业手握468件专利,78个独家品种构筑起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形成 “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 的良性循环研发模式,让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等“拳头产品”持续领跑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菏泽的“未来产业布局”。根据2025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菏泽将重点发展7大未来产业,计划到2030年,建成30家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50项以上关键技术、形成30个以上标志性创新产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等。

“前瞻布局 技术突破”的模式,让菏泽在各大未来产业上实现“换道超车”。

文化破圈:从“牡丹之都”到“国潮策源地”

以牡丹为魂,以科技为翼,菏泽通过“非遗 数字”“文化 产业”融合,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全球流行的“国潮密码”。

当《国色芳华》的热播让菏泽绿牡丹“琼台玉露”成为现象级IP,当曹县汉服以31.4亿元的季度销售额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菏泽的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基因重组”。

在曹县,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发的AI仿生设计系统,能将马面裙生产周期从20天压缩至7天;这种“非遗技艺 数字技术”的创新,让曹县汉服成功打入欧盟、澳大利亚等10余国市场。

牡丹产业的升级更具标杆意义。通过构建“种苗繁育—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菏泽将1308个牡丹品种转化为260余种深加工产品,从牡丹籽油到工笔牡丹画,年产值突破130亿元。

2025世界牡丹大会更创新采用“主会场 韩国釜山 重庆垫江”三地联动模式,吸引全球游客超千万人次。

“文化为魂、科技为骨、产业为脉”的发展范式,让菏泽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全国标杆。

制度创新:从“政策驱动”到“生态赋能”

以“一企一策”优化服务,以“人才 金融”双轮驱动,菏泽的崛起,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催化”。

在政务服务领域,通过“一企一策”审批改革,海辰储能项目“签约即开工”;在人才引进方面,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202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38人;在金融支持层面,设立未来产业基金,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让多个项目获得充足“弹药”。

当菏泽提出“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口号,当“非遗英雄帖”活动让水浒文化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这座城市正在构建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生态。

菏泽的故事,是“好品山东”的一个生动切片。菏泽人用“创造”二字,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灵魂,它不再是一朵需要呵护的“温室之花”,而是一株在时代风雨中傲然挺立的“产业之树”。在“好品山东”的品牌版图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