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到平地:四川悬崖村的幸福“升级”路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罗颖)2020年5月,四川凉山悬崖村的2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县城的五大社区,实现了从土坯房到楼房的跨越。从山区到社区,正如昭觉沐恩邸社区墙上的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近年来,从“输血”到“造血”,昭觉县积极构建起“政府搭台、产业唱戏、社区落地、群众受益”的就业帮扶生态,打出“技能培训 产业造血 服务托底”组合拳,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区落地的就业帮扶矩阵。

悬崖村人用技能、汗水与智慧,在县城的新家园里浇灌出共同富裕的希望之花,大家纷纷表示,“政府把工作做到我们心坎上了,现在有活干、有钱赚,心就稳了。”

新社区的“共治图景”

时任悬崖村第一书记的帕查有格如今已是悬崖村所在的古里镇党委书记。曾经朝夕相处的老乡们虽已搬家进城,但他仍时常协助悬崖村村两委为老乡们服务。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场简单的位移,而是一场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再到心理的全方位适应,‘娘家人’不能缺位。”帕查有格说。

为帮助大家克服初来乍到时的“水土不服”,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纷纷行动。社区派驻了驻村工作队,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还成立了社区居委会、妇联、团委,不断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公共环境……党员干部们见证着居民们的改变,也从中培养出得力助手。

惹记伍果是沐恩邸社区的一位楼栋长,平时承担着数据收集、政策宣传、卫生管理工作,闲暇时还参加社区开办的绣娘工坊,工作时间灵活,可以把活儿带回家干。伍果的新家是100平方米的三居室,阳台外是连绵青山,厨房里电磁炉跳动的蓝光取代了呛人的柴火。“以前我每个月至少要下两趟山去邻乡买米面粮油,现在只需要一个电话,大米就能送到家门口。”伍果说道。

被安置在沐恩邸社区的吉克木果,从前,外出打工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听说村里通了宽带网络,吉克木果回到村里,开始一门心思干起了直播带货。他利用悬崖村秀美的风光,拍短视频分享生活日常,很快他的抖音账号粉丝就达到了40多万。于是,他开始收购村里村民的核桃、蜂蜜等农产品,利用抖音等平台卖出去。还率先利用原来的房子做起了民宿,将矿泉水、面包、方便面放在钢梯平台上,游客本着诚信的原则,消费后直接扫描箱上的二维码支付。

现在,吉克木果在沐恩邸社区开设了超市,等到盐源苹果、会理石榴成熟后,他又会忙于收购这些产品,通过自己的直播间进行售卖。如今,像他一样走上致富路的村民,悬崖村还有很多很多。

“增收 顾家”双答卷

下山的妇女们如何实现就业增收呢?答案之一就是当绣娘。

“针脚要密,配色要艳,接口要自然,这样的绣品才经得起细看。”吉克阿子这位2020年从悬崖村搬迁而来的绣娘,如今已成长为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的骨干力量。易地搬迁后,她的丈夫远赴外地务工,她则留在家中照料孩子。

“我以前就会彝绣,住在悬崖村的时候主要是给自己绣,帮家人邻居绣,没想到还能通过这个挣钱。刚搬来时确实不适应,去工地打过零工。”转机出现在2020年7月,昭觉县妇联在社区开设彝绣培训班,她积极报了名。如今,不仅重拾绣花针,更将这项传统技艺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现在每月靠彝绣能有2000多元收入,订单多的时候能上3000元。”

在昭觉县的五大社区里,有很多像吉克阿子一样的绣娘,“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这句朴实的顺口溜,正是昭觉绣娘们居家就业模式的生动写照。截至2024年底,全县绣娘共计1729名,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2024年,实现自有彝绣品牌“薇穆嘎扎”完成330万元的订单,绣娘总收入达172万元。

另一边的昭觉恒驰服装厂作为当地“家门口就业基地”之一,如何帮老乡更好提能促增收?恒驰服饰负责人廖云清介绍,在浙江宁波和凉山两地相关部门支持下,公司成立了“甬凉姐妹创业就业培训基地”,通过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将技能培训从基本缝纫技能向更先进的操作培训发展,进一步提升当地群众的就业技能,提高当地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县上还组织人员到浙江余姚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开拓视野。

目前恒驰服饰二期生产线正在加快调试安装,预计将为昭觉再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2025年当地计划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6000万元,实施协作项目15个,这也为悬崖村村民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上学愁”到“学无忧”

一直以来,孩子们上学问题才是最困扰悬崖村村民的“揪心事”。曾经的悬崖村由于进出路途艰险,村里孩子都需要年满10周岁后,才能下山接受启蒙教育。

2020年10月,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建成开学,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设施、新进的教师……无数的“新”在这里聚集,迎接易地搬迁安置适龄儿童的到来。

也是在这个时候,悬崖村第一批易地搬迁群众入住五大社区,悬崖村的14名小朋友走进了昭美社区幼儿园,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每月召集各班级教师,收集小朋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习惯,针对小朋友普遍行为习惯问题,策划下一个月的主题活动。

“现在我们娃儿教育太方便了!”当问起过去5年来最大的变化时,村民吉巴日洛脱口而出。“就是,娃儿家门口就可以上幼儿园!”一旁的妻子吉伍尔洛也感慨。幸福来自对比:曾经,孩子们上下藤梯上学危险,教育质量差;如今家门口上学,享受城里孩子的教学资源。

如今,悬崖村的孩子们可以在更好的教育条件中学习,每个易地安置社区都配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孩子们上学从家到学校只需要10多分钟。送孩子上学,成了悬崖村村民的“开心事”。“现在,即便家中的孩子还没到3岁,家长们也会找到老师询问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入学。”昭美社区党支部书记黑比孜卓说道。

得益于政策扶持,黑比孜卓喜上眉梢:“当前,寄宿制小学、初中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700元,为2020年9月及以前入学的建档立卡专、本科学生,每年发放4000元补助金,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现在,昭觉县常住人口25.7万人,在校学生9.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1%。按分布划分为5大学区,各级各类学校总计291所。县财政2024年投入3838.43万元县本级财政资金用于缺口教师购买服务,悬崖村的孩子们已在更好的教育条件中学习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