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旅游近日传来亮眼数据:入境游客人数增幅位居山东省第一,威海港中韩航线单日入境韩国游客达874名。表面上看,入境游的升温似乎是一系列免签政策与海空航线便利的功劳。然而,从深层细研,却是威海以文化为媒,搭建起中韩心灵对话桥梁的成功。
文化认知是入境游的起点。韩国游客踏上威海土地时,他们寻找的不是简单的“异域风情”,而是在文化亲缘性中的微妙差异体验。威海推出的成山头、法华院、华夏城等文化游产品,之所以能“圈粉”韩国朋友,正是因为把握住了中韩文化同源异流的特点,让游客在熟悉的陌生感中获得认知愉悦。威海没有简单复制“大路货”的旅游产品,而是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基因,将东夷文化、甲午海战历史、胶东民俗等独特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场景。这种解码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重构。在刘公岛,一段甲午海战的历史讲述能让韩国游客联想到本国的近代命运;在胶东渔村,一场海草房民居体验能让邻邦友人触摸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文化差异常被视为入境游的障碍,威海却将其转化为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数字时代为文化解码提供了新工具。威海文旅部门开发的AR导览应用,让外国游客通过手机就能看到甲午海战的历史场景重现,这种技术赋能的文化呈现跨越了语言障碍。社交媒体上的精准传播也功不可没。一段威海渔家号子的短视频在韩国社交平台意外走红,吸引众多音乐爱好者专程探访。当威海的海鲜大排档老板能用简单韩语介绍“蒸海蛎子”与韩国海鲜料理的异同时,这种人际互动中的文化对话,正是文化游的精髓。
文化自信是优质旅游产品的内核。威海敢于向外国游客推出“更具本地文化特色”的产品,背后是对本土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人类各大文明在根基处存在精神相通性,越是本土的,越能引发国际共鸣。威海的文化游受欢迎,正是因为触及了这种深层相通性。当韩国游客在威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时,他们体验的不是异质文化,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旅游创新,才是入境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站在新的时空节点,入境游不应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浅层体验,而应追求“心有所动”的深层对话。当每一位外国游客都能在中国的某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当每一次服务接触都成为文明互鉴的微小窗口,中国旅游的真正魅力才会全面释放。威海的成功所指向的未来,是一个用文化迎接世界的中国旅游新图景。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