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城,在中国地图上,是一个小小的存在,然而,当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你,当置身庞大而复杂高铁站的你,偶然坐上这趟开往枝城的K922次绿皮火车,一定会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安逸与自洽。伴着晃悠悠“哐哧——哐哧——”地节奏,在“声声慢”的温柔意境中,可能闪现的某个瞬间或某个场景,让你会有一种蓦然回首的遇见或似曾相识的亲切。
枝城火车站,或许不少人不是很熟悉,但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年轻人,却是他们南下寻梦的第一站。喧闹的老码头、硌得屁股生疼的三轮蹦蹦车、纵横交错的焦柳铁路、拥挤繁忙的小站,挤成压缩饼般的车厢……那里不仅存留着南来北往客商交换货物的时代烙印,也承载着他们背井离乡奔赴梦想的青春印记。从这里,从这个小站,跨过长江、经过田野、穿越山脉,去往广州、柳州、湛江等遥远而繁华的未来。
20世纪70年代,随着枝城长江大桥的竣工,焦枝铁路与枝柳铁路合并为焦柳铁路,枝城站从“终点”变成南北动脉上的“咽喉”。大豆、煤炭、磷矿以及化肥等大宗物资从这里海量中转、自如吞吐,半个世纪以来,枝城站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铁水联运优势,成就了她在武汉铁路局不可或缺的江湖地位。鄂西南老百姓的便利出行有她,生活无忧有她,省级示范乡镇枝城、百强县市宜都、水电之都宜昌、知音湖北,这些熠熠生辉的荣光,更是少不了她的神来之笔。
当沉寂32天之久的旅客广播于去年再次响起,枝城站似深秋那抹最浓的情感记忆,重生在这个高速时代。冬日暖阳般,以着发展与包容的温暖舒展开现代人折叠太久的生活褶皱。是于少数需求的民生温度,是于高速时代的情感坚守。梦想的小站,她依然古朴、天花板上的红色五角星依然没变。她依然轻巧便捷、坐在候车厅,铁轨一览无余。重生的小站,有了烟火气,是三三两两拎着农产品与家禽的老乡,是与高铁车站无二的均等配置,是慢下来的诗意生活与似水流年。
厚重的古城墙、丰盈的长江水,给予了枝城火车站别样的铁骨与柔情。铮铮铁骨撑起现实与梦想的美好生活,似水柔情串起前世与今生的诗意故事。如果说K922次绿皮火车的重启是于高速时代的温暖叙事,唤醒着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那K4627与K4628次旅游列车的增开,便是于当下漫享时光的浪漫表达。沿着铁路,边走边看,感受《围炉夜话》的亲切温暖、体验《三峡千古情》的浪漫楚风……于城市发展的高歌猛进与山乡巨变的音舞诗画间,驶向春天,探寻最美的诗与远方。
“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的爱恨情仇,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汽笛声响,或许你会想起李健的这首歌。车窗外,是流动的风景、是如画的日出日落、是变幻的迷宫、是更远的未来、是生命的春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彦(湖北宜昌)
责编:郭蕾【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