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拔牙矫正看四点

李伯休 浙大二院口腔中心副主任医师

进入暑期,浙大二院口腔中心整体日均就诊量提升了53.4%,达到1600余人次,主要以牙齿矫正的孩子为主。

门诊中,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拔牙矫正?

这个主要依据牙齿与颌骨的协调性、牙齿拥挤程度、咬合关系及面形等因素综合判断,核心是实现“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功能正常、面形协调美观”的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1.牙齿拥挤程度

需要拔牙:当牙齿拥挤度较高(通常超过4-5毫米),或存在严重重叠、错位,现有颌骨空间无法容纳全部牙齿时,需通过拔牙腾出空间,让剩余牙齿排列整齐。

无须拔牙:拥挤度较轻(3毫米以内),可通过扩弓(扩大牙弓宽度/长度)、片切(适度磨除牙齿邻面牙釉质)等方式获得空间,无须拔牙。

2.颌骨与牙齿的比例关系

需要拔牙:若颌骨发育不足(过小),而牙齿大小正常,导致“牙量大于骨量”,牙齿无法正常排列,需拔牙减少牙量,与骨量匹配。

无须拔牙:颌骨发育正常或略大,能容纳全部牙齿,仅需调整牙齿排列即可。

3.咬合关系

需要拔牙:存在严重龅牙(上颌前突)、反颌(地包天)等骨性或牙性畸形,通过拔牙可内收前牙、改善上下颌咬合关系,调整面形(如减少嘴唇前突)。

无须拔牙:咬合基本正常(如轻度深覆合、深覆盖),仅需微调牙齿位置即可改善。

4.面形与美观需求

拔牙可能使面形更协调(如改善“凸嘴”),但过度拔牙可能导致面部凹陷;非拔牙矫正需避免因强行排齐牙齿而加重面形突出。医生会结合患者面形特点,平衡功能与美观。

最终,需通过口腔检查、X光片(头颅侧位片、全景片)、模型分析等,由医生评估后制订方案,不存在绝对的“拔牙好”或“不拔牙好”,核心是适合个人口腔条件。

儿童及青少年牙齿矫正的介入时间,该如何选择?

通常来说,需结合孩子牙齿发育情况和具体问题判断,主要分为以下关键阶段:

1.乳牙期(3-5岁):若出现反颌(地包天)、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口呼吸)、乳牙早失等问题,建议在此时介入。此时颌骨仍有生长空间,通过简单矫正器可引导正常发育,预防畸形加重。

2.替牙早期(8-9岁):恒牙开始萌出,可能出现牙齿排列不齐、颌骨发育异常(如龅牙、偏颌)。建议此时进行首次正畸检查,必要时通过功能矫正器引导颌骨生长,为后续牙齿排列创造条件。

3.恒牙列早期(12-13岁)

12岁左右恒牙基本替换完成,牙齿排列和颌骨发育已相对稳定,是传统固定矫正(戴牙套)的黄金时期。此时牙齿移动效率高,矫正周期通常为1-2年,效果较稳定。

4.成年早期(18-20岁)

该阶段人群多因美观、功能(如咬合不适)等主动寻求治疗,目标清晰,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接受度高,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制订个性化方案(如隐形矫正、固定矫正等)。

此时骨骼发育基本定型,牙齿位置和咬合关系相对稳定,医生能更精准地预判治疗效果,制订的方案也更具针对性。患者心智成熟,能更自觉遵守医生的医嘱,治疗过程更顺利,效果也更易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