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胡方圆 通讯员 吴文召 汪院萍 青岛报道
近日,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在全国知名心脏介入专家蔡尚郎的指导下,成功完成院内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实现了医院“可降解”冠脉介入技术“零”的突破。
59岁的赵先生因发作性胸部疼痛2年,加重1周于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其回旋支重度狭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此,赵先生经多方打听来到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找到了蔡尚郎寻求进一步治疗。
根据赵先生的既往结果,蔡尚郎为其完善相关检查后收入院。入院后,赵先生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回旋支中段弯曲病变,狭窄达85%。蔡尚郎与青滨附院心内科专家团队进行全面评估并与患者本人和家属耐心沟通后,决定为其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
据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是由可被人体吸收的材料制成,可以在1年后完成对血管的重塑,同时释放药物防止再狭窄,3年左右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被机体吸收,最后血管结构功能完全恢复,实现从“血管再通”到“血运完全重建”的转变。这种支架不仅避免了传统金属支架的永久留存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恢复血管弹性,降低急性、亚急性和极晚期血栓以及再狭窄等远期并发症风险。“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也被业界认为是“介入无植入”理念的代表性技术。
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虽然代表了未来心脏治疗的方向,但由于其操作技术难度大且适应症严格,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较多限制。蔡尚郎在冠脉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植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研究扩大了冠脉生物可降解支架的适用范围,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蔡尚郎教授的指导下,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成功为赵先生在回旋支病变处植入型号2.75*21mm NeoVas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血管造影显示支架贴壁和膨胀良好。术后,赵先生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目前已顺利出院。
“冠脉介入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是需要伴随患者一辈子的药物金属支架。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金属支架已经不再是患者唯一的选择。这种生物可降解支架仅需在人体‘服役’1-3年,之后便可以功成身退,让患者的血管恢复其原来的面貌。”蔡尚郎说道。
“可吸收”“不设限”,用更前沿的医疗技术,守护患者的每一次心跳。本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是医院技术水平的突破,更是推动“介入无植入”理念的实践,标志着医院冠脉介入治疗迈入了“可降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