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7月20日7时30分,2025凉都·六盘水马拉松鸣枪开跑!
发令枪响,聚光灯追逐着疾驰的身影,欢呼声献给冲线的荣光。然而,在万众瞩目的赛道之外,一片静默的舞台同样上演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里是“六马背后的TA力量”。
我们将镜头转向那些未被镜头捕捉的角落,转向喧嚣之下无声耕耘的身影,他们是守护平安赛道的凉都骑警,是24小时待命的“兔子”,是凌晨三点备好“凉都味”的商家,是传递赛事微笑的礼仪志愿者,是快速清理赛道的“美容师”,更是守护生命最前线的“白衣卫士”……他们是“TA”——是无数个“他”与“她”,也是支撑这场奔跑的“它”——精密的系统、周密的计划、无声运转的保障。
每一块完赛奖牌的背后,都凝聚着千百双“TA”的托举。正是这些汇聚成河的“TA力量”,才真正定义了“六马”的深度、温度与品格。让我们一同发现,那些“背后”的光芒。
夜色未褪,城市酣眠。7月20日凌晨3点,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周婷的闹钟骤响。她轻手轻脚起身,丈夫却早已不见踪影,作为公安干警,他早已奔赴执勤岗位。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急诊门口,医疗团队准备出发。
这是周婷第一次站上“六马”医疗保障前线,尽管家人已是十年护航的“老兵”,她心中仍有一丝“小小的紧张”。“昨晚9点躺下,硬是熬到11点才睡着,习惯了晚睡,突然要早睡反而不适应了。”
3点30分,医院急诊大楼灯火通明。她和同事们迅速投入工作,拆棚架、搬物资、装救护车,这些“生命装备”,历经昨日三轮清点,此刻被稳稳固定。4点整,满载着药品器械的救护车队准时驶出医院,向赛道旁的医疗点疾驰。
抵达赛道后,医疗团队开始搭建医疗点。
半小时后,周婷所在的医疗点已“拔地而起”。绿顶白棚的方寸之地,成为守护跑者安全的前沿堡垒。这里集结了24名精兵强将:急诊专家、心血管医生、创伤护士,还有今年新加入的“秘密武器”——3名中医康复师。
“今年保障全面升级。”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王勇打开药箱,胺碘酮、林格氏液、电解质补充剂、AED除颤仪列阵待命;新增的中医急救区,针灸针、温通药油、筋膜枪一字排开,专攻赛后高发的肌肉痉挛与酸痛。
周婷(左一)和同事们正在冲泡葡萄糖水。
“侧重点和医院日常不太一样。”周婷边冲泡葡萄糖水边解释道。为这“不同”,她经历了密集特训,7月医院密集开展专项培训,反复演练突发状况处置。
“全科护士是‘多面手’,但马拉松保障更考验快速判断和协作能力。”周婷指着隔壁帐篷的康复师说,“每年我们都在进化,像他们,就是根据去年经验新增的,终点站太多跑者需要专业舒缓了。”
完赛的跑者来到医疗点。
7点30分,发令枪响。医疗点的医务人员瞬间绷紧神经。他们的位置虽不在聚光灯下,却串联起一道无形的生命防线,前方医疗点是快速响应的“哨所”,院内大本营则驻扎着骨科、心内科、肾内科等八大科室主任,随时准备应对横纹肌溶解等危重状况。“前方筛查分流,后方专家坐镇。”王勇告诉记者。
11时,终点线陆续迎来冲刺的跑者。周婷所在的医疗点愈发忙碌,有抽筋跑者被扶进来,康复师立刻上手按摩松解;脱水的选手接过电解质水……“看到他们舒展眉头,说声‘谢谢’,比什么都强。”周婷的紧张早已被忙碌冲散。
医务人员正为跑者治疗。
直至下午,最后一名跑者安全通过,周婷和团队才开始清点器械、拆卸帐篷。这场持续近12小时的守护,从凌晨3点到午后,终于画上句号。“虽然有些累,但是看到跑者平安,值了。”这位初次上阵的护士笑容明朗。
救护车驶回医院时,她的丈夫或许正摘下执勤臂章——两股“TA力量”在晨昏交替中擦肩,无声守护着同一场奔跑的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往期链接:
“六马”背后的“TA”力量①|吴强的“六马”十年:凌晨四点,663人护航赛道
“六马”背后的“TA”力量②|从跑者到幕后:耿赟的“六马”24小时
“六马”背后的“TA”力量③|凌晨4小时梳妆,只为举牌1分钟
“六马”背后的“TA”力量④|扫帚为笔,为“六马”写下洁净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