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专业细致的护理技能、春风化雨般的沟通及无微不至的关心,都让我们感觉很温暖很安心。”天津市肿瘤医院“网约护士”孟丽和同事近期收到患者感谢信。患者杨女士因乳腺癌术后行动不便,10 厘米直径的伤口需每日换药,家属分身乏术。依托“互联网 居家护理”,杨女士足不出户便享受到专业护理服务。(7月21日 《工人日报》)
当天津市肿瘤医院的 “网约护士” 带着专业器械叩开杨女士家门时,不仅为术后卧床的患者送去了及时护理,更打开了居家医疗服务的新可能。如今,越来越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术后康复的患者期待这样的敲门声,但 “网约护士” 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跨越信任壁垒、完善保障体系,让专业护理从医院延伸至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信任是 “网约护士” 叩响家门的关键。患者担忧护士资质、操作规范与隐私安全,护士也对入户风险、责任界定和权益保障心存顾虑。要化解这些问题,一方面需搭建权威信息公示平台,公开护士资质、服务评价和投诉渠道,方便患者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如上海部分平台要求护士全程佩戴记录仪,用透明化操作与留痕管理,为医患双方的信任筑牢根基。
制度保障是“网约护士”服务的基石。当前,政策落地与配套保障不足成为最大瓶颈:护士多点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进缓慢,跨机构服务受限;医疗责任险、意外险缺失,导致意外发生时责任难定。北京将“网约护士”纳入区域医疗协同,由公立医院主导平台;浙江推出“医养护”综合保险兜底风险。只有破除政策落实障碍,才能让供需双方安心。
服务提质是赢得用户长期信赖的核心。居家护理场景复杂,患者需求与家庭环境差异大,对“网约护士”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需要突破传统院内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方案:为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并指导饮食,为失能老人护理压疮、开展康复训练,还可联动社区药房送药上门。成都某平台数据显示,经专项培训的护士推出“组合服务包”后,用户复购率提升40%,充分证明专业适配的服务才能让“网约护士”从“单次服务”走向“持续守护”。
从医院的白色大褂到家庭的温馨环境,“网约护士”的每一步跨越,都承载着人们对便捷医疗的向往。当信任的桥梁越筑越牢,保障的网络越织越密,服务的触角越伸越细,更多家庭的门铃会为专业护理响起,让居家养老、术后康复不再是难题。这不仅是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实践,更是民生温度最直接的体现。(王恩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