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韵社区:芸香护文脉,暑托班让古籍“活”在当下

江南时报讯 7月7日至7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东韵社区携手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芸香护卷,文润江南”实践团,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一系列以古籍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公益暑托班活动。

此次活动不仅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平台,更以创新的方式促进了古籍文化的“活态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精准对接,解码古籍文化密码

活动筹备阶段,东韵社区通过细致的走访和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辖区青少年对古籍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点及学习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青少年群体对古籍文化充满好奇,但相关教育资源与宣传活动相对匮乏。基于此,社区与苏大实践团量身定制一系列以古籍活化利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旨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

暑托班期间,活动采用生动讲解、互动问答、多媒体展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系统阐述古籍的深厚价值、文字载体的历史演变、汉字的千年流变以及古籍纹样的美学意蕴。在“古籍修复”课程中,通过夏日天气对古籍影响的实例分析,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古籍保护的紧迫性,并亲手体验宣纸修复全过程,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的精髓。

此外,“文字演变”“纹样科普”等课程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赢得孩子们的广泛好评。

实践操作,指尖唤醒文明记忆

秉持“研学于识,寓教于践”的教育理念,暑托班特别设置古籍修复体验、纹样描摹创作、古法造纸实践等动手环节,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古籍文化的匠心与智慧。

在古籍修复体验中,孩子们化身为“古籍小医生”,手持镊子、毛笔,小心翼翼地修补着破损的宣纸。每一次粘贴、每一次抚平,都凝聚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的责任感。纹样描摹活动中,他们将自然元素融入传统纹样,创作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创意的作品,展现青少年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创造力。

而古法造纸实践则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从纤维到纸张的神奇转变。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孩子们搅拌纸浆、铺浆抄纸、吸水压平,将絮状纤维转化为一张张湿润的手工纸。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纸张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

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到各类传统古法技术,更深刻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以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双线联动,扩大文化传播效应

为进一步提升活动影响力,东韵社区与苏大实践团采用“线上宣传 线下实践”的双线联动模式。

线上,通过学校和社区各平台的公众号推文、视频投稿、微博等渠道,广泛传播古籍文化知识与实践精彩瞬间,吸引大量关注与点赞;线下,则以社区为阵地,将古籍文化带入寻常百姓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据统计,公众号“芸香行”相关推文累计获得232次点赞,243次转发,浏览量突破2101次,有效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在东韵社区辖区内处处可见孩子们的实践成果:修补一新的宣纸、充满创意的纹样作品、亲手制作的手工纸以及挂满墙面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家长纷纷表示,孩子在参与活动后,对古籍文化的兴趣显著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大幅提升。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当孩子们意识到古籍中蕴含着祖先的智慧,明白每一张纸、每一个字、每一个纹样背后的故事时,守护文脉的种子便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青少年公益暑托班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东韵社区的孩子近距离触摸到千年文明的脉络,更以青春的力量推动了古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证明,古籍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存在于高堂之上,更在于每一次实践、每一份热爱之中。今后,东韵社区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李家豪 居袁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