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不盲目出圈,医学科普应回归本位

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医生”被点名了。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学科普当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短视频平台丰富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提供公众所需的科学类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向公众传播医学知识,但这些内容并非全部真实可信。一些医学领域的伪科普、伪知识借助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甚至获得了比权威科普更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让公众无法辨别真伪。

医学科普不能盲目出圈,医学科普自媒体账号亟须规范整治。

今年以来,多地出台监管清单:上海市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从法律法规到账号认证等9个维度设置禁区,包括禁止利用科普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禁止直播带货牟利、禁止夸大疗效及伪造专业资质等行为,首次对退休医务人员网络科普权限作出规范;《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以“十不准”划清医护人员科普行为的红线,其中明确禁止医护人员擅自开设自媒体账号、与不良机构合作、发布未经审核内容等条款,引发广泛关注。

面对短视频平台出现的健康科普问题,该如何应对?

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官方线上平台的科普阵地作用。其中,线上挂号平台是一个极具潜力且未被充分利用的科普渠道,将其打造为医生科普的主阵地,具有显著的双重优势。

一方面,线上挂号平台有权威公信力背书。当医生通过经过医疗机构官方认证的渠道,如挂号平台内的医生主页、医院官方公众号专栏等发布科普内容时,其身份和专业性天然获得了医院权威背书。这种官方背景大大增强了科普信息的可信度与权威性,更容易获得患者信任。

另一方面,依托官方平台进行科普,能够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医院作为管理方,可以对科普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确保其科学性、专业性和公益性,进而有效防止个别医生将科普流量转向个人商业变现,确保科普的核心目的是服务患者健康,而非追求个人商业利益。

医学科普不能盲目出圈,公众需要的是权威、准确、易懂的健康知识。

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87%,比2023年提高2.17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幅。成绩背后,权威医学科普的持续发力功不可没。

准确性与可靠性是医学科普的生命线。医生进行科普的所有信息,必须来源于权威、可靠的医学指南以及权威机构最新研究发布的信息,避免个人经验、道听途说或未经证实的信息。在科普内容中,尽可能标注信息来源,增强可信度。对于有争议或处于前沿领域的内容,应说明证据级别或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于复杂或专业性强的内容,务必请教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做好医学科普,依然需要医学科普工作者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让健康科普蔚然成风。(赵泽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