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曲矿的千米井下,灯光穿透幽暗,机器的轰鸣声与矿工们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奋斗的乐章。这里不仅有乌金滚滚的生产场景,更有一段段师徒相授的动人故事。“导师带徒”活动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不仅让精湛技艺得以薪火相传,更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矿山精神代代延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孕育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从“技术大拿”到“育人园丁”
“小马,你看这锚杆角度,差一度都可能影响整个支护强度。”在西曲矿的掘进工作面,全国劳动模范柴卫国正拿着量角器,给徒弟马桂忠演示锚杆支护的关键步骤。
作为西曲矿无人不晓的“技术大拿”,柴卫国的身上有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诸多光环。但在他心中,比个人荣誉更重要的,是让一身技艺“活”下去。
2006年,刚参加工作的马桂忠第一次听说柴卫国的事迹:别人需要3小时完成的复杂支护作业,他2小时就能高标准拿下;他发明的“快速支护法”,每年为矿上节约成本数十万元。“当时就觉得,这才是咱矿工该有的样子!”马桂忠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柴卫国为师。
几经周折,当马桂忠终于站在柴卫国面前时,这位“大拿”没有丝毫架子,只说了一句:“想学技术,就得先学吃苦,能做到吗?”“能!”从此,井下成了马桂忠的“课堂”。每次下井,柴卫国都让马桂忠带着笔记本,把遇到的岩性特征、支护参数一一记下,晚上再回家对照图纸复盘。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柴卫国更是亲自动手示范。
多年磨砺,马桂忠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他能凭手感判断锚杆锚固力,看岩面反光就知岩性硬度,打出的锚杆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还创新出“精准定位支护法”,让单循环作业时间缩短20分钟。如今,马桂忠也成了年轻矿工的师父,带徒时总忘不了说一句:“当年我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
从“学徒小白”到“掘进尖兵”
“郭晓伟这小子,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像极了年轻时的我。”提起徒弟,西曲矿掘进区掘进一队副队长吴玉先满脸骄傲。
吴玉先是队里出了名的“老掘进”,不仅技术过硬,更懂“育人”。他知道,年轻人理论基础扎实,但缺的是实践经验。“小郭,你先从锚杆支护学起,这是掘进的‘基本功’,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吴玉先带着郭晓伟从抬锚杆、递钻杆做起,手把手教他校准角度、控制锚固力。
2015年,因工作需要,郭晓伟转岗学习掘进机操作。这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掘进机重达几十吨,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那段时间,吴玉先带着郭晓伟几乎泡在井下,别人休息时,他们就围着掘进机转,摸遍了每个按钮、每条管路。晚上回到宿舍,郭晓伟用纸板画出掘进机模型,模拟操作流程。
如今的郭晓伟,已从“学徒小白”成长为掘进三队副队长,他带领的班组创下了月掘进180米的好成绩。
在西曲矿,这样的师徒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井下作业中,把“传帮带”的种子播撒在每个角落。他们知道,乌金会挖完,但精神的传承永不枯竭。正如柴卫国所说:“我们挖的是煤,育的是人,只有人强了,矿山才能永远‘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