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挖煤小子”从专科逆袭成博士,论文致谢感动无数网友

近日,一篇北京工业大学的博士论文致谢感动了一众网友。文中作者自述,他来自小山村,12岁开始跟着父亲下小煤窑挖煤,历经两次高考,19岁考上了专科,后来专升本,考了研,还读了博。网友纷纷被这篇致谢打动、激励,评价道“一笔一血、一字一泪”“文字好像变成了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人”。

如其所言,作者高中毕业后的打工经历可谓丰富,建筑工地绑钢筋、高速公路铺沥青、煤矿上扛炸药、小餐馆里提桶清桌……无不是对艰辛人世的打探和体会。网友称他是“最猛大丈夫”,是有道理的。而最令人感动的是,累活儿没压垮他,反而成了向上爬的“垫脚石”,他靠学习对抗命运,把苦日子过成养分。

论文致谢里的感恩,更暖人心。他写“感谢导师在我求学最窘迫时接纳了我”“感谢本科室友使我考研时可以不去食堂打工”“感谢女友像一道光照进我的生命”……这些朴素的感谢背后,藏着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吃过生活的苦,却依然懂得感恩;见过社会的复杂面,却始终保持赤诚之心。

有人说这是“励志范本”。但更该看到背后的真东西:教育,始终是改变命运的阶梯。从煤窑到实验室,从体力活到科研岗,他的跨越就是证明。起点低不怕,教育的路是敞开的——国家的助学政策、高校的培养体系,都是托举他们的力量。

在致谢结尾,作者道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执着。他告诉我们:逆袭的底色永远是坚持,命运或许会给你一副“烂牌”,但出牌的权利永远在自己手里。那些看似走投无路的时刻,那些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日子,只要肯抬头看一眼光,肯多走一步路,就不算绝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廖文祥

主播/侯萌

视频/董婧珣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