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7月的合肥持续高温,小蜀山支渠黄大塘段蒸腾着滚滚热浪。齐腰深的泥水中,一群“护渠人”弓腰蹚行,晒得通红的手臂挥动镰刀,汗水混着泥浆浸透衣背——这是合肥市蜀山区农林水务局农管中心一线工作者正为灌区清淤除草。59岁的张勇是其中一员,这位在水利一线奋战42年的老站长,正带领同事们保障灌区1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生命线”。
张勇(左一)和同事一起除草。
每人日均弯腰割草上千次
上午9点,烈日已把水面烤得发烫。张勇穿着厚重的防水裤,和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渠道中挪动。作为合肥市小蜀山管理所北分路电灌站站长,张勇明年1月即将退休,但此刻他仍带头泡在水里,左手紧握镰刀精准割草,右手用力拽扯疯长的水草。
“水草生长速度惊人,一天能蹿20公分,不及时清理,水流受阻,庄稼就喝不上水了。”他边说边用力拽起一丛水花生,黝黑的手臂上青筋凸起,指缝里塞满了草屑和泥沙。
为应对持续高温,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采取“错峰作业”的工作模式:早上七点到十点,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两个时段作业,避开正午酷暑。为了抢在正午高温前完工,他和10余名同事排成“人墙”同步推进,每人日均弯腰割草上千次。
排成“人墙”推进除草。
“人机协同” 清理水草垃圾
“水深超1.5米用割草船,1米左右的浅水区除草就靠人工。”蜀山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黎明指着轰鸣的设备介绍,中心配备了割草船等机械设备,形成“人工 机械”的协同清理模式。
烈日下,割草船在开阔水域巡回作业,工人则在岸边清理漂浮杂草。尽管机械化程度提升,仍有大量的清理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工人们需要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弯腰、割草、拖拽,反复重复这些动作。水草常常缠住双腿,稍不留神就会绊倒;锋利的草叶在手臂上划出红痕,被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最磨人的是鞋里泥沙,”张勇笑道,“走一步硌一步,像踩着碎石。”
清理水草和垃圾。
“单位给我们发了十滴水、藿香正气水,还有草帽和毛巾。”张勇说,只要身体能承受,他和同事们就坚守岗位。截至目前,今夏已累计出动2900人次,清理水草、垃圾6000余吨。
守护112公里农田“生命线”
张黎明介绍,该所管辖的4条供水渠道总长112公里,是周边农田的“生命线”,保障全市10万余亩农田灌溉。“每年7、8月,水草疯长,清理工作尤为繁重。水草淤积会导致水流减速30%以上,直接影响灌溉效率。”正是张勇和同事们的付出,确保了灌区供水顺畅,也为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虽然辛苦,但看到水流畅通,庄稼能喝上水,我们就觉得值了。”张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默默在一线奋斗的劳动者的心声。这场与高温、水草的“搏斗”将持续至9月底,而这些“护渠人”的坚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最质朴的力量。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实习生 吴一倩 通讯员 胡亭亭 葛庆钊 孙雨静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