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牛夏风)教育培训投诉居高不下、智能产品频遭吐槽、短视频带货问题多发……7月14日,记者从浙江省消保委了解到,202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832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01.2万元。其中,网络游戏、教育培训、智能产品、短视频带货、旅拍五大领域引发的投诉较为突出。
网络游戏成投诉“重灾区”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在快速发展、为玩家提供休闲娱乐空间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消费问题。202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网络游戏消费投诉757件,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未成年人充值退费难、游戏账号无故被封禁或限制部分功能、产品宣传“名实不符”、购买游戏产品随意变动。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开发区消保委接到消费者黄某投诉称,其于2025年1月,以抽奖的方式在某网络游戏中购买一款时装。2025年3月2日,其登陆游戏时发现,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擅自更改了该时装的外观样式,且更改后的时装样式与该时装销售时所展示的样式有显著不同。
浙江省消保委认为,网络游戏虽已成为大众数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消费者仍应理性、合理安排娱乐时间,切勿沉迷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未成年人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加强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管理,并保管好支付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尽量设置采用指纹、人脸进行识别等支付验证方式,避免孩子过度消费。
教育培训投诉居高不下
随着国内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兴起,学生升学备考、职场人士自我提升有了更多元选择,但行业高速发展背后,师资造假、合同条款单方面限制消费者权利等问题频发。2025 年上半年浙江省消保委组织受理的教育培训投诉达1288件,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预付充值风险大、宣传推广“水分”多、诱导分期付款隐患多、成人培训成投诉新热点。其中,部分视频制作、编程开发、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培训,以及成人英语、成人舞蹈、专升本等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的商家,打着“速成”“保过”旗号进行宣传,或者聘请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教学,消费者付费后发现教学质量难达预期。
典型案例中,杭州市西湖区的消费者胡某被杭州某文化传媒公司销售人员以“两天学完即可接单赚钱”诱导,以“先用后付”分期贷款支付5980元培训费用,实际上课后发现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宣传存在明显偏差,且经查询该公司未取得教育培训所需的资格证书,消费者多次要求终止协议、退款或取消分期均被公司客服拒绝。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信培训机构“包过”“三天速成”“躺着赚钱”等宣传话术,在充分了解培训机构、培训教师是否具有相应资质、过往教学经历的基础上报名;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课程名称、课时数、授课教师、上课时间、退费标准等内容。同时,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所谓“优惠”一次性大额充值、或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办理贷款。
智能产品频遭吐槽
智能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带来便捷与品质提升的同时,因智能产品质量不佳、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等引发的消费矛盾也日益凸显。202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智能产品消费投诉568件,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商品补贴“套路”多多、“以租代售”暗藏陷阱、售后服务不尽人意。
其中,部分智能产品商家因维修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售后服务人员力量缺乏、商品配件等待周期长等原因,维修响应速度较慢,有时等待超30日;个别商家销售商品后失联或者闭店。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消保委接到消费者张某投诉称,其2024年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两个智能马桶,商家承诺可享受十年质保。2025年4月,其中一个马桶出现无法冲水的情况,联系卖家无人回应。几天之后另一个马桶也出现同样无法冲水的问题。消费者联系该品牌售后服务人员上门维修,却被告知该商品不是官方正品,且无法判断具体故障原因,无法维修。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表示,消费者在享受智能产品带来的便捷时,要注意防范消费风险。一方面,应选择信誉良好的正规品牌和销售渠道,收货时仔细核对商品编码、序列号等关键信息。参与“以旧换新”“国家补贴”等各类活动时,要仔细查看商品退换、商品保价等有无特殊规定,避免资金损失。另一方面,面对“以租代购”等新型消费模式,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零抵押”“低月租”等话术,下单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租赁费用、租赁期限、提前解约和逾期费用等规定,理性评估自身消费能力,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短视频带货问题多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短视频带货这一新兴营销模式深刻改变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消保委组织受理的8586件电商网购投诉中,短视频带货引发的投诉呈增长态势,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AI深度伪造技术滥用、诱导场外交易维权难、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
其中,有部分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网红或制作虚假场景,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直播间。典型案例中,浙江省宁波市消保委接到消费者王先生投诉称,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一条“某啤酒官方促销”视频,视频中的主播形象与知名啤酒品牌代言人高度相似,且声称是“全网最低价”。王先生立即通过视频链接进入直播间购买,但收到的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且主播账号实为AI换脸技术制作。王先生向平台投诉后发现,该视频已导致多名消费者受骗,且AI仿冒视频难以追踪溯源。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选择短视频带货服务时,要警惕AI仿冒技术。在短视频或直播中,要仔细观察主播的微表情是否自然、声音和口型是否同步、是否出现人物或背景模糊扭曲等异常画面,对异常低价或反常促销行为保持警惕。优先选择有“绿色直播间”认证标识的商家,这些直播间需展示真实信息、明码标价、提供售后保障。同时,不轻信主播引导至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交易要求,坚持在正规电商平台内完成支付;购买时认准官方正品,收货时认真检查商标logo、外包装、标签、防伪标识等细节。
旅拍消费乱象丛生
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旅拍这一新兴消费模式备受消费者青睐。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消保委组织受理的246件摄影服务投诉中,旅拍相关投诉较为集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服务内容不透明;实际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诱导消费、强制推销屡禁不止;退还定金困难重重。
其中,部分商家以“全包服务”“无后期消费”的幌子吸引消费者,实际仅包含最基本的拍摄与简单后期处理,而化妆造型、服装租赁、景点门票、交通食宿等费用则需另行支付。将精修照片数量限制在极少范围内,迫使消费者额外购买更多照片或相册。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消保委接到消费者张某投诉称,其于2025年1月在杭州某旅拍平台购买了酒店旅拍套餐,实际拍摄照片与宣传照片相差较大,效果很不理想。消费者多次和商家沟通要求退款,商家以消费者套餐包含酒店住宿,且是主要项目,旅拍属于赠送项目为由拒绝退款。
浙江省消保委消费者建议,在选择旅拍商家时要警惕以“免费”“低价”为噱头的宣传,“低价”“免费”是违背常理的消费陷阱,在面对这些诱人字眼时,消费者应冷静对待。尽量选择规模大、商誉好的商家,不轻信拉单人员,谨防隐形消费、无照经营、收取费用后关门倒闭等情况。同时,注意签订合同的具体条款,可要求商家将承诺的服务内容、种类、价格以书面形式详细列出,即使是格式合同,也可以要求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