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之江丨映日荷花别样红 浙江文化人才工程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7月10日晚,中国婺剧院大剧场内掌声雷动、叫好不断,婺剧《木兰》在此首演。杨霞云饰演的花木兰身披华服、长枪一指,将飒爽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台演出,“梅”“兰”竞放。演出由“二度梅”获得者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由梅花奖得主杨霞云领衔主演,梅花奖得主楼胜、陈丽俐等实力派演员共同出演,还有“白玉兰奖”演员李烜宇等一众优秀青年演员同台,个个性格鲜明,表现出彩。

文化要发展,精品是标志,人才是关键。多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余人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奖、省戏剧金桂表演奖、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省级以上奖项,青年人才储备走在全国地方戏曲院团前列。演出不仅连续20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亚洲文化嘉年华等国家级舞台,更坚持深入基层一线乡村舞台,深受百姓喜爱。

今年,地方剧种台州乱弹也斩获了第一朵“梅花”。鲍陈热,作为一名来自民营剧团的旦角演员,长期从事戏曲研究、传承创新,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人才、舞台艺术“1111”等多个人才项目。她登上“梅花奖”竞演舞台的折子戏《心·痴梦》,就是为“省文艺名家计划”汇报演出而改编创排的。她感慨:“这些人才项目给了我们许多观剧、探讨、排演的机会,帮助我在多位业界大咖的指导下,不断提升人物塑造能力,更打开了眼界,为台州乱弹的未来发展汲取营养。”

这些活跃在舞台上的“梅花”“兰花”,离不开浙江文化人才工程的精心浇灌。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针对文化人才工程,提出在文化领域重点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经过20年的接续培养,目前全省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的文化人才共1000余人次,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领头雁”。浙江入选国家级文化人才工程的人数也位居全国前列。

筑巢引凤,英才荟萃。20年来,浙江大力推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实施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省级人才培养计划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省级人才引进计划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等,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青年才俊,分类培养。20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新松”“新鼎”“新光”“新峰”“新荷”“新雨”等系列“新”字头青年文化人才培养项目,着力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文艺浙军。其中,“新松”项目聚焦青年舞台艺术人才,“新鼎”项目面向青年文博人才,“新光”项目关注青年影视人才,“新峰”项目致力于培养青年造型艺术人才,“新荷”项目重点培育青年作家,“新雨”项目扶持青年网络文学人才。这些人才计划通过项目资助、导师引领、研修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文学浙军,时代表达。钱塘潮涌处,新时代浙江文学蓬勃生长。麦家、王旭烽、蒋胜男、艾伟、烽火戏诸侯等实力派作家,彰显出浙江文学的新风采与新向度。浙江网络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拓展题材边界,一批“浙字号”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以及改编影视剧成为文艺“爆款”。

城乡一体,资源共享。浙江开展“艺术乡建”“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等项目,组织高层次文化人才赴山区县开展结对服务,推动文化人才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担当作为。

映日荷花别样红。面向未来,浙江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完善人才机制,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让人才之花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华,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