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队伍接力支教 婺源长溪村十六载“星火”不熄

七月的江西,和往年一样炎热,地处深山的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也不例外。不过,对长溪村村民来说,还有件不意外的事——那群北京的大学生又来了。十六年来,每年夏天迎接外地来的支教大学生,已成为长溪村的惯例,于是,一颗颗热情洋溢的心在长溪村停留,一张张青春可爱的脸孔在支教中相逢。大山之外的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为长溪村点燃了教育“星火”。

支教大学生和孩子们在举行升旗仪式

今年的20名支教大学生合影

村民和孩子们放鞭炮欢迎支教大学生

支教大学生在打扫卫生

支教大学生在用餐

戴向阳书记(中)和同学们欢迎支教大学生的到来

支教大学生在擦窗户

学生们在拔河

支教大学生和小朋友交流

支教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帮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课堂上学生们踊跃举手发言

支教大学生在家访

支教大学生在上课

支教大学生和小朋友们打篮球

“村长”戴向阳的“赛博思维”引燃支教“星火”

“村长(队员们对戴向阳的昵称),我的手机好像坏了,可以帮忙寄出去维修下吗……”这段时间,长溪村党支部书记戴向阳格外忙碌,时不时会接到北京理工大学星火支教队队员的求助:有时是房间的灯不亮了,有时是询问快递情况。面对这些求助,戴向阳总是第一时间安排人处理。“他们是我带到村里来的,我有责任照顾好他们。”十几年来,他事无巨细地解决各种琐碎问题,从不敷衍。

长溪村位于上饶市婺源县西北部,盘卧于崇山峻岭中,山环水抱,倚山面河,典型的徽派建筑在此错落分布,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每年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满山红叶竞相争艳。然而,因交通闭塞,这般美景鲜为人知。

“我觉得我的家乡很美,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如果旅游火了,村里的土特产就有销路,就能致富。”2005年,在外地打工6年的戴向阳回到村里,开始推广家乡旅游。他拉来网线、装起电脑,在各大论坛发帖,用互联网传播村里的美景。

凭着一根细细的网线,戴向阳真的让长溪村火了。游客不断涌入这个山沟里的村落,赏枫旺季一天能有上万名游客,该村村民纷纷办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回忆起那时的情形,他满是成就感。

2007年开始,戴向阳再次频繁发帖,但这次不为揽客,而是寻找支教大学生。“在外面那几年,我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在村一级很难改变。或许可以通过互联网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村里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打开他们的视野。”从发展旅游中尝到甜头的戴向阳直言,“这种改变也许微乎其微,但我想尽力试试。”

一直以来,长溪村只有一所小学,师资薄弱,孩子们甚至无法在这里完整读完小学。“一到三年级在长溪小学读,四年级就得去赋春镇中心小学上课。”今年大学毕业的长溪村学生戴昊崴表示,“镇中心离村里有十几公里,那时候只能寄宿。”

这样一个山沟,真的会有大学生愿意来义务支教吗?

幸运的是,戴向阳的发帖收到了华中科技武昌学校(后更名武昌首义学院,以下简称武昌学校)大学生的回应。“2010年暑假,武昌学校的学生们来了,我把家里农家乐的房间腾出来,给他们安排食宿。”武昌学校的支教队连续5年坚持来长溪村,孩子们的暑假也因他们的到来而有所不同。

两支队伍接力支教 十六载串起长溪“星火”

“我一直坚持给支教活动拍照、写文章发在网上,希望持续引起关注,让更多人愿意来给孩子们上课。”戴向阳没有停下,继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支教活动做宣传。

2014年,当时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一的刘炎和同学计划开展暑期公益活动,长溪村支教的帖子吸引了他们。“我自己就是留守儿童,小学六年父母都不在身边,很懂那种需要陪伴的感受。”经过考察,刘炎和同学决定发起长溪村公益支教。“当时我们都没有支教经验,在学校发起招募,第一次还没申请学校教育基金会支持,所有成本由队员自己承担,报名的人不多。”

最终,14名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组成支教队(第二年起取名星火计划支教队,延续至今),从北京出发,历经十多个小时来到长溪村,接过了武昌学校的支教棒,延续至今。

更巧的是,那一年本无法来支教的武昌学校支教队临时重组队伍,与刘炎他们在长溪村相遇。“他们教了我们很多,让我们后来的支教更顺利。”

年轻人多了,整个长溪村也活了起来。

“每年春季,我们会在全校范围开展招募,同学们报名十分踊跃,高峰时有400多人报名。报名的人经过三轮严格的面试筛选,最终产生20名支教团成员。临行前,我们会对他们开展为期一周的培训,内容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技巧、活动策划、礼仪培训、安全教育等。”刘炎告诉记者。

“来,同学们,跟着队伍走,我敲一下瓶子,你们就停下;敲两下,就转身再停下……”在原长溪小学的操场上,北京理工大学支教队队员正在上戏剧肢体训练课,二十多名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笑声不断。教学楼里,该支教队的队员们根据孩子的年龄开设了不同的素质拓展课程,课表上有体育、成语、书法、心理、美术等课程。

“今年的20名队员7月7日到达后,在戴‘村长’的帮助中安顿下来,迅速投入支教。”北京理工大学2025年星火计划支教队队长何珊已是第二年进村,今年她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新队员快速熟悉流程、适应环境。“我们来这里主要是陪伴孩子,保证支教顺利开展。每个人都有分工,我负责给大家安排合适的位置。”

相比队长的沉稳,新队员邓子儒对支教充满激情:“前年在学姐朋友圈看到她支教时,有一个孩子送来拼贴诗作品。那是一名残障孩子,但诗里的词语全是温暖的,我特别感动,就下决心要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现在村民都很欢迎支教队,时不时送些自家种的菜到我这,让我做给大学生吃。”作为村里支教活动的“发起人”,戴向阳成了村民向支教队队员表达感谢的代表,“有的村民家里没有孩子参加学习,也会来送东西。”在村民眼里,这些支教的学生都是自家孩子,得照顾好。

每年130余名学生受益 延续“星火”是大家的心愿

曾经不被太多人知晓的支教队,如今成了学校教育基金会重点扶持的项目,报名火热,刘炎对此感慨颇多。作为支教队发起人,他连续6年参与支教。哪怕后来读研、工作,生活变化诸多,但11年来,每年他都会回到长溪村,看看村里的变化,和孩子们互动。

“因为学校分散,我6个年级读了4所学校,这对学习的影响可想而知。”尽管靠自身努力从农村考入985院校、读完研究生,刘炎仍认为小学时不系统的教育经历对自己有影响,“教育若不能系统化开展,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我们开展支教,就是想帮落后地区的孩子弥补一些缺失。”

“回长溪村已经成了习惯,就像回家。每年这个时候,公司都知道我要请假来支教。”如今,刘炎已是深圳一家公司的技术部门负责人,他的朋友圈里,仍有很多关于北京理工星火计划的信息,“这项支教活动很有意义,我希望它能一直持续下去,越做越好。”

刚从南京大学毕业、被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的戴昊崴,时不时会回长溪小学看看。看着弟弟妹妹们在支教队队员的陪伴下嬉笑玩闹,他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希望这个支教活动能一直做下去,我相信长溪村会走出更多的大学生。”

有一组数据“数”说着大学生们支教带来的变化:16年来,共有近300名大学生参与支教,每年受益学生达130余人;村里共有6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2024年有8人考上本科,2025年有13人考上本科。

“希望支教活动像星火计划的名字一样,如星星之火燎原,在下一个16年继续,让村里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戴向阳呼吁更多年轻人来村里接力,把支教办下去。

李淑芳、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剑华/文 刘礼文、胡惠民、唐明珍/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