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成功学:罗振宇和樊登谁更有钱?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成功学大师们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贩卖着"知识付费"的新概念,却依然沿袭着古老的套路——用成功者的光环吸引追随者,用财富的数字证明理论的正确。罗振宇和樊登,这两位当代最知名的知识商人,他们的财富竞赛恰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集体精神困境。
成功学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将人的价值完全简化为财富数字。当人们热衷于比较罗振宇和樊登谁更有钱时,实际上已经落入了成功学的陷阱。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矮化,它暗示着: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用银行账户余额来衡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财富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善,因为它只是有用的东西,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的。"然而在成功学的逻辑里,财富成为了目的本身,人反而沦为了获取财富的工具。
罗振宇的"得到"和樊登的"读书会"表面上贩卖知识,实则贩卖的是对成功的焦虑。他们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在利用人们对落后的恐惧。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警告过:"不是因为事情困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当代成功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断放大困难,制造焦虑,然后再提供昂贵的解决方案。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恰恰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成功学正在塑造一种畸形的社会价值观。当罗振宇和樊登的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科学家、在讲台上辛勤付出的教师、在社区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他们的价值就被无形中贬低了。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成功学让我们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却忘记了真正的成功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包装成知识的成功学鸡汤。与其关心罗振宇和樊登谁更有钱,不如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中国古代哲人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惠子种出了巨大的葫芦,却发愁不知道有什么用,最后把它砸碎了。庄子叹息道:"你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做浮具,畅游江湖呢?"同样的知识,在不同人手里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