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篆刻文献荣登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刀笔刻春秋 档案证永恒

杭州日报讯 6月9日国际档案日,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揭晓。当“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文献”的名字出现时,杭州孤山脚下跨越两个世纪的刀石铿鸣,此刻化作国家文化殿堂的永恒回响。

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不仅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更以其丰富的馆藏,构建起了国内最为完整、系统且传承有序的金石篆刻文献体系。此次,由西泠印社社委会与杭州市档案馆共同申报的226件金石篆刻文献精品,荣耀入选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这一方方印石、一页页谱录、一张张拓片、一卷卷文书……何以能跨越时空,跻身国家文化记忆的“最高殿堂”?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与时代价值?

钤在文明基因里的“国家印信”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文明的“国家记忆库”,不仅为世界记忆遗产输送珍贵样本,也为传统学术研究注入源头活水。第六批名录评选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仅52项脱颖而出,其严苛标准要求参选项目必须满足保存完好、权属清晰、价值突出、特色鲜明等核心要件。杭州市档案馆副馆长毛贤广在申报过程中深有感触,“将金石篆刻送入国家名录,是为千年文脉构筑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

当西泠印社社委会办公室主任张帆报出“2.7万件藏品、126件一级文物”的数据时,这座“天下第一名社”,展露了其作为金石基因库的底气。西泠印社理事江吟的论断如印钤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文献是全国乃至世界金石篆刻文献收藏和研究的集大成者,这是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的核心档案体系,承载着文明记忆的真切见证。”

这份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档案,承载着多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历史的完整性。从秦汉古玺印到重金赎回的“浙江第一石”——“汉三老碑”,从12方吴昌硕田黄自用印到望云草堂珍藏印谱,串联起中国篆刻从文人雅玩升华为艺术体系的历程。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吴格说:“西泠印社社藏,拥有完整、专业的金石篆刻文献资料体系,囊括古玺、流派印、印谱、石碑、摩崖石刻、拓片、封泥、陶文、甲骨等数十种门类,品类齐全,传承有序,信息完整。”

艺术的价值见证。这份文献,内藏商代“征”单子玺等古玺印58件、流派印65件、甲骨17件等。其中流派印“琴罢倚松玩鹤”,是存世少见的文彭真刻之一,在篆刻史上有着标志性意义;而何震的“听鹂深处”、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诸印,曾被多种印谱选载,久为艺林推重。珍贵而精美的还有多部孤本印谱,这些经过名家钤拓的活态标本,让印学发展的细微脉络清晰可辨。

文明的活态符号。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其文献是解码中国文人精神、东亚金石学传播的密钥。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说:“这些金石篆刻文献所蕴含的文字,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民俗、地域演变、官职更替等的主要依据,也是文字体系发展的主要形态。”他认为汉三老碑这样的历史档案,堪称字体变化和历史资料的活化石。

孤山文脉的“世纪守望”

“庶与湖山并永”——李叔同出家前凿壁藏印的期许,化作今日科技与匠心交织的守护传奇。

恒温恒湿的库房内,上万册文献得以完善保存,众多残损书画作品得以修复;学术深耕令遗产“说话”,历时多年整理的《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丛书已出版多卷,《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丛书更让不少图谱化身千万。

最动人的是“人与纸的对话”。在新世纪初,曾历时四年修复近百件古旧字画和数十函古旧印谱。在《西泠印社藏旧画修复记》书中记载,修复师以“绣花功夫”,将一些残卷“唤回人间”。这种敬畏,在联合申报中凝成合力——西泠提供学术支撑,档案馆注入专业保护,最终使这一“冷门绝学”跻身国家遗产。

从遗产名录走向文化基因库

当“国字号”桂冠落定,这些文献正迸发裂变之力。

于学术,它是源头活水。从前考据某流派演变需遍访私藏,现在打开《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等书籍文献,就能溯源和学习。在收录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籍的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里,许多有志于金石篆刻研究的青年学者,可快速完成跨地域、跨时代的印学脉络梳理,极大提升了研学的效率与精度。

于大众,它是破壁引擎。在还朴精庐的拓印体验中,孩子们在西泠印社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尝试传统拓印,操作刷墨、覆盖宣纸、轻轻拍拓,每一道工序都显得格外认真而庄重。在孤山脚下的中国印学博物馆里,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印石故事。“遗产身份让‘阳春白雪’有了走进课堂的通行证。”今年二月新春开学之际,西泠印社选派名家分别走进杭州市丁信中学和丁荷中学,为两校师生带去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专题讲座,开启了新学期的文化之旅。

于时代,它是自信密码。早在印社筹备之初,就有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长尾甲应吴昌硕之邀参与活动,此后交流不断,以日本、韩国等汉文化圈内东亚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为主要交流对象。如今,让刀笔刻写的华夏基因,成为可感的世界语言。西泠印社对金石篆刻文献的保护和开发,不断拓展已有的“中国印学”,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西泠印社的金石文献,从孤山楼阁走入了国家记忆殿堂。这枚钤在名录上的“朱印”,既是对百年前创社先贤“保存金石”初心的回响,亦是对当下“文化自信”最铿锵的注脚。正如汉三老碑上穿越千年的刻痕:真正不朽的,从不是金石本身,而是文明代代相续的星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