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尼山论“见”,文化遗产保护既温故也知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7月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平行论坛——世界文化遗产论坛,这是尼山首次设立该平行论坛。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汇聚前沿知识和技术,展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话。现场设置的“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展”,展示的曲阜孔庙古建筑群模型,生动呈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艺之美,引得中外友人驻足欣赏。

文化遗产保护“和而不同”

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木图代表处项目官员马耶尔说,“很多文化遗产几个小时之前还能看到,但几个小时之后可能就有变化,甚至消失掉了。”

“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人类文明丰富性的直接体现。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遗产的类型、地域、文化背景上,更深刻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独特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培训中心特别顾问加米尼·维杰苏里亚谈到了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多样化的价值体系,恰恰能够为现代化注入智慧与和谐的基因。因此应提升对多样化价值体系的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会嘉宾学者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共识,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熙正引用《论语》的关键词,“温故知新”“和而不同”。他说,文化遗产绝非孤立存在的陈迹,而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认知现在与未来的关键媒介。“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我们应当通过文化遗产的‘故’,得到未来的‘新’。”赵熙正补充说,和而不同代表君子之道,即在持守普遍价值的同时实现现代转化,这样才能助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研究部主任龙淼表示,在修旧如旧的同时,应当注重多部门的联合行动,并对行动带来的效果进行估量。尼泊尔考古局首席考古官员拉梅什·拉杰·保德尔说,应当对文化遗产侵占零容忍,并制定发展友好的保护政策,做好预算、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普罗大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我被这些建筑的精美考究程度,深深地震撼到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Serdar Masharykov在观看“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展”时,震撼于孔庙建筑的精美。“这些建筑模型还原了孔庙的建筑布局,色彩厚重朴实、动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了解到奎文阁以卯榫结构修筑,没有用一颗钉子时,他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衍华介绍,奎文阁堪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艺的巅峰之作,卯榫结构的柔性特征,令其经历康熙年间大地震而不倒,体现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力学精妙。榫为阳,卯为阴的结构特征,也契合儒家“阴阳和合”的宇宙观。

谈及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时,魏衍华说应努力做到讲清楚。“讲清楚不仅是传承的需要,更是文化生命力的根基。通过讲清楚才能守护文化本真、守护民族精神根基,才能做好文化传承,夯实文化自信,走自己的道路。当我们把孔庙中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块碑、每一棵树木都讲清楚时,也就清楚了我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从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时,他也强调现代技术的运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能够打破时空局限的能力,让更多人通过线上走进孔庙,走进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新媒体传播时,也应注重艺术性与创意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