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春慧
在“双减”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东昌府区启明小学率先探索小学低段作业的转型路径,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素养导向的非书面作业设计,实质性地提升学生学习效能,让教育更紧密地联结真实世界。多年实践成效斐然——数学作业化为生活工具,科学记录本成为生命观察站。作为这一系统性改革探索的重要载体与标志,该校的《“双减”背景下素养导向的小学低段非书面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成功获批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非书面作业不是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育人逻辑的重构。”校长谭春慧在教师研讨会上强调,“当我们将目光从作业本移向真实世界,教育才真正触及本质。”面对低龄儿童认知特点,启明小学构建起多维设计原则:数学课上,“数字接龙”取代机械计算题,孩子们围成圆圈接力报数,每逢3的倍数便击掌跳过,倍数概念在欢笑声中自然内化;科学实践中,“绿豆观察日记”让学生用图画记录生长变化,当王明发现“根永远向下生长”时,亲历式认知远胜十遍课文背诵;美术课堂里,书籍封面设计成为跨学科载体,孩子们测量尺寸、构思故事、绘制图案,学科壁垒在创作中消融;语文教师发起的“家庭剧场”活动,更让学生用围巾扮演披风,用台灯模拟月光,文学人物从书本走进现实生活。
作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教育生态的重构。评价机制发生质性转向:“你的观察记录像科学家般严谨”这样的描述取代了冰冷分数,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银行”,收集实践作品、活动影像等过程性资料。家校共育深度激活,人人通数字平台上,家长上传亲子共读视频、家庭实验记录,一位父亲感慨:“孩子翻箱倒柜找测量对象的学习热情多年未见。”社会资源有机融入,社区超市成为“货币换算”实践基地,公园植物变身自然课堂,学习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广阔天地。
四年多的探索让育人成效逐渐显现。学生展现出惊人的概念内化能力——当被问及“什么是周长”,三年级李响跑到操场沿花坛行走:“我走的路就是周长!”教师专业发展同步转型,数学教师黄晓玲从“布置多少题”转向“设计什么活动”,她开发的“家庭测量”任务链成为区域范本。鉴于其显著成效,谭春慧校长两次在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交流和推介会上分享了相关经验。
在启明小学的走廊,陈子非正声情并茂讲述与父母共读《西游记》的体验。科学角里陈列着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航天模型,旁边的观察日记稚嫩而真挚:“第7天,瓶壁出现水珠但水位下降——原来蒸发和凝结在同时发生。”这些鲜活的场景揭示着朴素真理:当作业不再是对知识的重复摹写,而成为探索世界的实践,教育便回归了本真。
“测量日历的孩子理解的不只是厘米概念,更在建立人与物的情感联结。”谭春慧校长如是说。这场始于作业形式的变革,已升华为教育哲学的生动实践——它昭示着:最深刻的教学创新,往往始于对最小教育单元的重新诠释。当量尺取代铅笔,当生活成为课堂,教育的奇迹自然显现:减去的是一道认知的边界,增添的却是整个世界的宽广。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启明小学,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减”背景下素养导向的小学低段非书面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一般项目,项目编号:4号)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