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近日,江西某中学老师因3名学生高考志愿未填报北大清华发表不当言论。该中学发布的说明确认此事,表示目前该老师已检讨,学校及本人向学生和家长致歉。

北大、清华是国内最好的院校,自己的学生够得着北大、清华,最终却没有填报北大、清华的专业,作为老师有遗憾、很惋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此大发雷霆,甚至发表不当言论、做出过激行为,则有损教师的形象。

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大事,学校选得好、专业选得对,很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家庭,对于志愿填报才慎之又慎。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学生和家长也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毕竟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对高考理解更深刻,对于志愿填报也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心得。但是话说回来,老师有的只是建议权,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还应该是在学生手里。

三名学生没有填报北大、清华的专业,想必不是叛逆心理作祟,也不会是一时意气用事,因为没有人会拿自己的青春和未来开玩笑。恰恰相反,之所以最终作出这样的选择,他们一定是深思熟虑的,是经历过一番挣扎的。选择国内最顶尖的高校,可能就无法选择自己最心仪的专业,选择自己最心仪的专业,可能就需要舍弃国内最顶尖的高校,这本来就是一个两难选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听从自己的内心作出选择,老师应该理解并尊重,而不是愤怒和指责。

院校的报考和专业的选择,基于成绩、兴趣、梦想等多重因素。让学生自主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其实是教育的成功;相反,将学校和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则是教育的失败。以对学生负责之名,让学生选择名校的冷门专业,往小了说,学生将来就业可能受到影响,往大了说,因为学生对专业缺乏热爱,可能就难以有超凡的成就,这是违背教育的初衷的,也没有真正做到为国育良才。

作为一名教师,乐见的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乐见的是学生发光出彩。填报志愿时不慕虚名,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热爱,老师为之欣慰而不是恼怒,这才是良好师德师风的展现,也才是做到了坚持正确育人导向。(高永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