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邵光远
2025年7月12日,潍坊奥体公园体育场将迎来一场特殊的“双雄会”——潍城区与奎文区的本土球员们为首届潍坊市足球超级杯赛(“V超”)拉开战幕。这场覆盖全市16个县市区、480名业余球员参与的赛事,不仅是山东首个地级市全域主客场制足球联赛,更是一次以足球为纽带、串联起地域文化与经济活力的创新实践。从“舌尖德比”到“非遗之争”,从草根球员的故乡情怀到退役球星的激情复出,“V超”的诞生,为草根足球的发展、为这座城市的出圈,提供了更多可能。
“V超”的举办直接呼应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扩大足球人口”“培育地方赛事品牌”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赛事由潍坊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等七部门联合主办,这种多部门协同的“大体育”模式,跳出了传统体育赛事仅由单一部门主导的局限,将足球与文旅、商贸、乡村振兴等战略深度融合。比如,本届赛事将通过“体育 消费 体验”的生态设计,在比赛期间引入特色展销、旅游推广等活动,试图将短暂的比赛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动能。这种尝试,正是潍坊以足球为切口、探索“体育赋能城市”的生动体现。
“V超”最鲜明的标签是“严格户籍审查”,所有球员必须代表其户籍所在县市区参赛。这一规则看似严苛,却精准击中了草根体育的核心——归属感。从报名名单看,快递小哥、教师、企业经理等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脱下工装、为家乡而战,这种“故乡之名”的凝聚力,恰恰是职业联赛难以复制的。更有趣味的是,自媒体评论区已自发将比赛升华为地域文化PK:潍坊肉火烧与诸城烧烤的“舌尖德比”、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剪纸的“非遗之争”,足球在这里成了地域认同的催化剂。“为家乡而战”,将成为本次“V超”的一大亮点。
此外,前山东泰山队功勋球员崔鹏、周海滨以坊子队球员身份复出参赛,进一步模糊了职业与业余的边界。尽管两人因体重或年龄调整位置,崔鹏改踢后腰,周海滨担任前锋,但他们的参与既提升了赛事关注度,也传递出“足球无关年龄,热爱即是永恒”的体育精神。
“V超”的野心不止于竞技。其赛程设计上,夜场与白天结合、长达三个月的周期,以及“主客场制”的尝试,意在培养市民的观赛习惯,塑造可持续的足球文化。而更大的亮点在于,赛事试图打破“比赛结束即人散”的窠臼,通过搭建消费场景,如特色产品展销、文旅推介等等,让足球成为拉动内需的杠杆。若这一模式成功,或可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小型赛事驱动地方经济”的参考范式。
什么才是英雄?在职业体育光环笼罩的当下,“V超”的价值或许在于重新定义“英雄”。当一名农村青年或快递员代表家乡站上球场,他们的拼搏不再只是个人爱好,而是一种“为故乡荣誉而战”的集体叙事。赛事预告中那句“脱下工装就上赛场”,道出了草根体育最动人的内核——平凡人的热爱与尊严,同样值得掌声。
“V超”能否成为潍坊的长期品牌、成为如苏超那样的火爆IP尚待观察,但其开局已展现出草根足球的多元可能性:它是资源的集合、是政策的落地、是文化的展演、是经济的试验,更是无数普通人的梦想舞台。
当绿茵场上万众呐喊的声音响起,足球回归本土、回归大众,或许我们才能看清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力量——连接人与人,点燃城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