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珍:基层沃土上的“为民之花”

在山东荣成南隋家村,隋丽珍的名字如同春风化雨,浸润着家家户户的心田。二十余载妇女主任生涯,十年网格员历程,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调解矛盾、助妇增收、带民致富的赛道上始终躬身前行,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主心骨”。

纾困解难题,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家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隋丽珍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网格员,她深知家庭和睦是乡村安宁的基石,熟知村内80户家庭的具体情况,100多件邻里纠纷在她手中化解,靠的正是那份“把理讲到心坎上”的耐心。村民隋某曾因婆媳矛盾的旧怨愁眉不展。隋丽珍坐在炕沿上拉家常:“日子是往前过的,老人的不是记一辈子,累的是自己。伺候老人是本分,做好了,孩子也能学着孝顺。”一番话点醒梦中人,隋某的妻子主动提出给母亲送饭,家庭阴霾一扫而空。新婚夫妻为年夜饭去处争执不下时,她又以“新婚先随夫、来年再探母”的贴心建议,让小两口笑逐颜开。88岁的隋道温行动不便,对银行取钱手续一窍不通,隋丽珍得知后主动跑腿代办,从填表到排队全程操心,把取来的钱一分不少交到老人手上时,老人握着她的手反复念叨:“真是比亲闺女还贴心!”更让人动容的是,隋翠玲的父亲在家突然摔倒,情急之下第一时间拨通了隋丽珍的电话,她一边在电话里安抚“别慌,有我呢”,一边飞奔着联系医院说明病情,同时拦下出租车护送至急诊,直到看着老人进了抢救室才悄悄抹去额头的汗。村民们说:“丽珍的心比秤还准,谁家有难处她都看得见;她的手比春风还暖,再急的事经她一办就稳了。”

搭建增收桥,做妇女发展的“领航员”。“妇女能顶半边天”,在隋丽珍眼中,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指南。村里不少妇女因要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守着“穷家”空着急,看着姐妹们紧锁的眉头,隋丽珍暗下决心要让大家“顾家挣钱两不误”。她克服自家房屋改造的不便,把闲置房间腾出来改造成海带扣加工车间,手把手教技术,硬是让近20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76岁的宋培荣老人在车间里分拣海带扣,双手虽布满老茧,动作却灵活如蝶:“每天干4小时,月入1500元,终于不用向家里伸手要钱花了!”忙不过来时,隋丽珍总会端来热腾腾的饭菜,车间里飘着的不仅是海带的咸鲜,更有姐妹互助的温情。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工人,这些妇女的蜕变,正是隋丽珍为破解“守家难增收”困局付出的生动注脚。

开辟致富路,做乡村振兴的“实干家”。在虎山镇,提起猕猴桃,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南隋家村的那片猕猴桃园——饱满多汁的果肉,入口便是沁人心脾的芳香,这正是隋丽珍多年潜心钻研结出的硕果。无论是本村村民还是外村农户,只要来请教猕猴桃种植知识,她从不藏私,手把手教嫁接技巧,根据土壤条件推荐适宜品种,还把自己总结的种植笔记借给大家参考。在8亩猕猴桃园里春剪枝、夏疏果、秋采摘的身影中,总能看到本村村民的笑脸。隋丽珍不仅自己钻研种植技术,更坚持“用工优先本村人”,特意吸纳村内闲散人员参与劳作,让10余名村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丽珍姐从不把好处独吞,总想着带大家一起富。”一位姓隋的村民算起账来喜滋滋,“农闲时候能在果园干活给家里增加笔收入,一举两得。”从海带加工到猕猴桃种植,她用“一户带一片”的辐射效应,让致富的种子在南隋家村生根发芽,更让乡村的闲置劳动力重新焕发生机。

二十多年扎根基层,隋丽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榜样不在远方,就在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实事里。这份“把村民当家人”的赤诚,正是基层工作者最动人的模样,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坚实的力量。

(通讯员 李彦苇 石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