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高报师”乱象:暴利与焦虑下的畸形产业链-中国吉林网

高考落幕,“高考志愿规划师”(高报师)培训广告在社交平台密集轰炸。“零基础三天拿证”“月入过万”“国字头认证”等诱人承诺背后,是一条以贩卖焦虑为原料、伪造资质为工具的灰色产业链,正疯狂收割着迷茫的考生家庭。

乱象丛生,伪证明码标价,机构身份成谜。五花八门的机构兜售着“国家级”证书,标价清晰:“中央电教馆证”300元(家长展示款)、700元(官网可查版)、1300元(市场最高含金量款)。讽刺的是,教育部中央电教馆早已声明从未颁发此类证书;所谓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更是被曝光为藏身居民楼的冒牌机构。

收割套路,“包拿证”实为骗局,“派单”承诺成空谈。培训机构以“免费试听”为饵,诱导学员支付数千元参加“高级实操班”。所谓考试形同虚设——题库提前发放、开卷操作,客服直言“包拿证”。不少学员付款后证书杳无音信,承诺的“派单赚钱”沦为泡影。

暴利骗局,违法链条环环相扣。这些机构深谙人性弱点,构建精密骗局。入行欺诈首当其冲, 用“0基础无限制,大专即可”掩盖志愿填报需精通上千高校招录规则的专业门槛。收益欺诈更具诱惑,虚构“三天赚三万”暴利案例,却避谈全国仅千余家相关企业的有限市场。证书欺诈误导法盲,将培训证明伪装成“职业资格证”,而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根本无此职业。还有身份造假,冒用“国资委主管”“民政部登记”名义包装发证机构,民政部平台查询却显示“未登记”。此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第280条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北京某科技公司因速成广告已被立案,但这仅是冰山一角。

滋生土壤,焦虑催生的畸形市场。诈骗从来都有因缘,往往伺机乘虚而入。可以说,乱象滋生的土壤,是考生家庭的信息焦虑。新高考改革下,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的“选择迷宫”,让家长手足无措;机构趁机兜售“包录取”幻梦,如某“规划师”收2万元承诺保录专科院校,最终因未兑现被法院判决退费70%;付费规模预计达10.9亿元的市场,暴露了初高中生生涯规划公共服务的缺位。

整治乱象,须多管齐下,打防结合。当某电商客服直言“300元证书足够忽悠家长”,这个行业最后的遮羞布已被扯下。考生与家长当清醒:人生抉择从无“包过”捷径,那些盖着假印章的证书,承载不起青春的未来。在志愿填报这场重要的人生选题中,官方渠道的免费数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的匹配度,远比“速成专家”的承诺更值得信赖。志愿填报需动态分析政策变迁、院校特色与学生特质的匹配度,绝非几天培训可掌握。有关方面要依法出重拳精准打击,对伪造国家机关发证、虚假宣传“保录取”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应联合公安按诈骗罪查处;推行合同范本强制明确退费条款,建立行业黑名单。同时,需强化相关服务。强化高中生涯教育,扩大省级考试院官网、“阳光高考”平台等免费官方咨询渠道影响力,压缩黑机构生存空间。(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