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事,让村民“心里有底”

丁德志(左)向搬迁户讲解征地移民政策。 (山关村村委会供图)

2024年8月,我来到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山关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今年3月以来,我参与了征地移民工作,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千家万户冷暖的重点任务,是发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系,也是我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最好试炼场。

征地移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而群众是否理解、是否支持、是否配合,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工作推动是否带着感情、政策宣传是否说到心里。刚参与征迁之初,面对群众接连不断的提问:“拆旧房补多少”“青苗怎么算”“新房什么时候能住”……我心里虽有政策,但话讲不出“味”,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我跟着领导和同事们“沉下身、沉下心”,挨家挨户跑、用心用情讲,把“红头文件”翻译成“家常白话”,把“政策术语”转化为“贴心话术”。在一位大爷家中,我们围坐在八仙桌前,摊开“资金明白卡”,一项项解释补偿内容,一遍遍演算数字金额。直到第5遍,大爷终于点头:“你们讲得明白、算得清楚,我就放心了!”

征迁之“难”,难在处理好利益调整背后的各种纠葛,难在打通群众心结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将改变,群众有担忧、有疑虑、有诉求,甚至有不舍和焦虑。记得村里的一位大娘有一次拉着我的手说:“小丁,我情愿没有这次征拆,没有征拆就不会有家庭矛盾,没有征拆也就不会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七十几年的家。”这份复杂的情绪让我动容,让我感同身受。

群众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矛盾和问题往往具有反复性。有时,多次沟通也未必能解决问题;有时,个别群众因信息不对称或理解偏差而产生误解。我认识到,赢得群众的信任,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行动去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真诚的倾听、每一次务实的帮助、每一次公平的处理,都在为这份信任添砖加瓦。

曾以为选调生要“干大事”,如今明白,群众期盼的,不是“光鲜亮丽的文件”,而是“心里有底的实事”。这段日子,我逐渐习惯了每天带着“政策明白卡”出门,习惯了用“泥土话”讲清“大政方针”,也习惯了在日落黄昏中走村串户。汗水浸湿的衬衣、泛黄的笔记本、满是泥点的鞋底,都是我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春印记。

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我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村里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份份沉甸甸的托付。未来,我将继续把人民至上的信仰写进工作,把服务群众的初心融入点滴,以实干托举民生保障,以奋斗书写青春答卷。丁德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