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新农人土里掘“金”有新招:养殖金蝉

大皖新闻讯 7月3日清晨4点多,在萧县杜楼镇李庄的一座金蝉养殖大棚里,袁龙和爱人刘静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树上,有蝶喇猴正在羽化成蝉。“得趁早抓,阳光出来之后,它们就飞走了。”而这距离袁龙躺下睡觉才不过两三个小时。这样的作息,已经从5月下旬到现在,还会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7月3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刘静的姐姐刘磊,来一起看看这对“土里掘金”的新农人生活是怎样的。

日常:累得站着都能睡着

清晨4点,天刚蒙蒙亮。袁龙已经醒来了,他听到不远处的大棚里有人在说话,买金蝉仔的客户到了。

简单洗把脸,袁龙和刘静就忙活开了。收集金蝉仔、分装、过秤、打包,多年的默契配合,两个人俨然形成了一条效率极高的生产线。

刘静(左)在分装金蝉仔,大女儿(右)在帮忙。

蝉,学名叫知了。其幼虫各地有“知了狗子”“知了猴”等许多不同的叫法。在萧县当地,大家都它叫“蝶喇猴”。蝶喇猴发育成熟后,傍晚时分会从地里钻出来爬到树上蜕壳成蝉。

在半个多世纪前物资较为匮乏,每到夏季的傍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全家出动,参与 “摸蝶喇猴”的活动。“那时候,哪有手电筒啊,就是摸黑逮。”袁龙介绍,这个“摸”字很形象。第二天,这些蝶喇猴都会成为当地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爬上树的蝶喇猴。

袁龙介绍,五六年前他搭起了大棚,从外地购买金蝉仔,回来在大棚中培育孵化后对外出售。“这个金蝉仔,一克售价20元,大约有3000个金蝉卵。一般成活率在10%左右,能养殖成300只左右蝶喇猴。按照今年一元一只的售价,回报率还可以。”不过,袁龙介绍,蝶喇猴养殖周期较长,一般从卵到蝶喇猴要两到三年时间。

抓知了要趁早,晚了就飞了。

除了售卖金蝉仔,在一旁的树上,有蝶喇猴正在蜕壳羽化,忙中偷闲的袁龙和刘静得赶紧把它们抓回来。“一会儿翅膀变硬了,这1块钱就飞走了。”

从5月下旬开始到现在,袁龙一般早上4点起床,一直忙到中午。“至于吃饭那就没点了,有时候下午两三点钟才开始吃当天第一顿饭。”午饭后,袁龙要抓紧时间去睡一会儿。晚饭后要去逮蝶喇猴,这项工作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这样的工作状态,还要持续到7月中旬。严重缺觉的袁龙,有时候站着往身旁的柱子上一靠就能睡着。

温暖:大家一起来帮忙

袁龙和刘静的困境引起了亲友的注意。刘静的二姐刘培,隔三差五过来帮忙带娃烧饭。在昆山务工的大姐刘磊告诉记者,“有几次到下午一两点钟,我联系他们一家人都还没吃午饭。”刘磊实在坐不住了,立刻向老板请了假,到妹妹家里来帮忙了。“我现在帮他们做饭带娃。”

来了一个购买金蝉仔的“大客户”。

几年来,因为做事诚实可靠,袁龙积攒了很多客户资源。“大家处得像朋友一样。”看他们忙得无暇吃早饭,有些早到的客户会给袁龙带来早点,还有的客户买来了成箱的方便面和饮料,“给他们钱也不要。”

记者手记: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

在姐姐刘磊传来的图片中,袁龙和刘静总是在辛勤劳作,连抬起头看一下镜头的功夫也没有。土地上的劳动,总是那么辛苦。

接到一张图片时,记者总是会问,他们这是在干啥?刘磊总是会回一大段语音来解释。

的确,同样是在土地劳作,但目前袁龙和刘静从事的工作还不能像 “除草”“插秧”这样的农活那样被准确定义。

不得不说,袁龙是一个能人。会装修的手艺,做的一手好菜。以前农闲的时候,袁龙会出去打工。现在却是在土地里养殖金蝉,变成了“土里掘金”的新农人。

相信土地是真诚的,她会真诚回报每一个辛勤劳作的人。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实习生 韩木晗(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大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