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丨老人地铁昏迷 医学博士8分钟为其心肺复苏

前不久,在早高峰的北京地铁上,一名老人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就在老人的家人和来往的乘客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名男子出现了。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生死赛跑,最终成功将老人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公共场所视频画面显示,5月23日早上7点多,在北京地铁换乘的通道里,一位老人突然瘫倒在轮椅上,失去了意识。她的家人一边急切地对她进行胸部按压,一边焦急地左右张望,四处寻求帮助。

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抵达现场后,疏散了周围的围观群众,为老人腾出了抢救的空间。家属将老人平放在地面上,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但是老人的状况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

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亮马桥站派出所民警 蔡朔:在我看来还是很严重的,因为老人躺在地上之后,大家去叫她,她没有应答,明显就是在休克或者昏迷的状态。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名背着双肩包的男子看到了这一幕,他把背包扔到一旁,立刻跪到老人的身边,接替家属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民警见这名男子的操作专业而且熟练,上前询问后得知,原来他是一名在读医学博士生,名叫李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李嘉:当时我喊老太太的名字,她没有应答,没有意识,当时她的口周已经开始有点吐白沫了。检查了一下生命体征,颈动脉的搏动非常弱。我虽然没有在医院的这些设备,但是通过我的初步判断,这个人的生命体征几乎已经没有了。

李嘉根据经验判断,如果不立即对老人进行抢救,老人的生命可能面临严重的威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李嘉:因为她这种心脏供血晚于15分钟左右,就会造成多器官的损伤,还有脑供血不足这些都是不可逆性的损伤。如果没有及时救助,她的心脏没有恢复跳动的话,可能会导致全身多器官多功能的损伤甚至死亡,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情况危急,李嘉持续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双手不停地按压,持续了5分钟。与此同时,民警还拿出了除颤仪,随时准备配合抢救。就在这时,令人惊喜的是,老人渐渐有了微弱的反应,生命体征开始恢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李嘉:在心肺复苏进行5分钟左右的时候,老太太的颈动脉可以摸到一些了,但是比较薄弱。我觉得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然后我就继续做了。

李嘉又对老人进行了两三分钟的心肺复苏之后,老人逐渐恢复了意识,可以开口说话了,众人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下了。

随后,救护车的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把老人送到附近的医院进一步观察和治疗。李嘉看到老人已经基本脱离了危险,默默地离开了现场,继续乘坐地铁去上班了。

在路上,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字里行间难掩激动和兴奋:“我坐地铁,正好赶上个心脏骤停的人,我给按回来了!”

经过医院的诊断,老人是因为冷空气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所幸抢救及时,目前已经没有大碍。老人获救后,家属十分感激,联系了北京公交警方,希望能当面感谢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李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李嘉:我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在读博士生,目前临床工作是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的冠心病外科三区。作为一个医学生学医10多年,我是一个心外科的大夫,我应该救,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为了表彰李嘉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死扶伤的正能量行为,北京公交警方也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加入“京诚客”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公共安全治理,传递社会温暖。

“京诚客”是由北京公交警方组织的一支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超过15万名热心市民加入。他们经过专门培训后,能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帮助维护安全、提供紧急援助,让其他的乘客出行时能感到更安心、更安全。

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亮马桥站派出所副所长 陈晓毅:日常地铁里边的群众也比较多,每天突发事件都会有发生。如果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医疗人员或者是医学工作者,在地铁里边遇到突发事件,还是希望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咱们工作人员和患者共渡难关。

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警方提示,有病史的乘客在出行时最好随身携带必要的急救药物。其他的乘客如果不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遇到这类紧急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向地铁站内的工作人员或警方求助,帮助他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救助。

相关文章